水环境与养生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7/10
2995
分享:
    水是人类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昼夜需水2500毫升左右。除随食物摄入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产生的部分水分外,单是饮水每天就需要1500毫升左右。

    水不仅能满足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还是人体营养物质的需要来源之一。人们经常饮用含有钙、钠、铁等多种微量元素的水,对保护身体、治疗某些疾病都是十分有益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专列药食用水40多种,并提出选用水要谨慎,“人赖水以养生,可不慎所择乎。”《保生要录》说:“土厚水深则不易病,土坚润水甘美。”可见,饮水与健身祛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饮用水必须是清洁的、卫生的,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满足以下基本卫生要求:感官性状良好、透明、无色、无臭、无异味;不含病原体和寄生虫卵;不损坏或污染衣物,不使食物变质;其中含的细菌数、重金属数以及硬度都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

    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大量产生,再加之农药和化肥广泛应用,使水源受到污染的机会增加。人若饮用或接触大量受污染的水,就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如引起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重金属中毒等。根据污染内容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①病原生物污染。此因受生物制品。肉类加工、制革、洗毛等工业及医院等部门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严的污水污染,使水源含有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钩端螺旋体、寄生虫等,可以引起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如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肠炎等,以及常见的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均可通过水传播。

    ②化学污染。水源受化学物质污染的种类和程度与工业的发展、“三废”治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水源受化学物质的污染主要有:

    无机盐类:如酸、碱、无机盐、硫化物等,它们来源于金属加工、制药、制革、纺织、造纸、炼油、化肥、冶炼等工业;

    金属类:如汞、镉、铅、铬等,来源于化学、造纸、涂料、电镀、冶炼等工业;

    难分解的有机物类: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来源于农田排水、多氯联苯的工业、合成树酯、煤气炼焦、染料、合成橡胶、塑料、制药等工业;

    其他化学物质:如铀、钚、锶、铯等,来源于原子能工业。

    以上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中,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第一,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如甲荃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氰化  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

    第二,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铍、苯胺和其他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美国俄亥俄州饮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居民,患癌者的死亡率,较饮用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为高。这是因为地面水受污染较地下水为重。

    第三,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人畜粪便等生物性污染物污染水体,可能引起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痢疾、肠炎、霍乱、副霍乱等。肠道内常见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人肠细胞病变孤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皆可通过水污染引起相应的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以及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污染传染。

    第四,间接影响。水体污染后,常可引起水的感官性状恶化,如某些污染物在一般浓度下,对人的健康虽无直接危害,但可使水发生异臭、异味、异色,呈现泡沫和油膜等,妨碍水体的正常利用。铜、锌、镍等物质,在一定的浓度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氧化,使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受到抑制,影响水体的卫生状况。

    可见,水污染给人体健康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必须彻底纠正。防止水污染的具体措施是:

    ①选择良好的水源。集中式水源,首先要有良好的水质,水源水质应在经过普通净化和消毒后,能完全符合国家生活用水的水质标准。在水质良好的前提下,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在选择水源时,应注意取水点的卫生防护,为了避免污染,取水点应设在城镇及工矿企业的上游,在水的净化消毒设备方面也应考虑简便。

    但不论水源水质如何良好,均须设水源卫生防护带,防止水源水质受到污染。在选用地面水时,取水点半径的100米水域内不得停靠船只、游泳、捕捞等以免污染水源;在取水点上游1000米及下游100米的水域内,不准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若是选用地下水为水源时,主要防止地表面受到污染,因为大肠菌类可以渗入土层1~2米,并向水平面扩散约至25米。

    目前,在人口散居的农村尚无集中式给水的设备。但分散式给水也应满足卫生要求,保证给水水质良好。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选择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可挖掘水井或利用泉水。地面水如江河、溪、湖、塘水等,是农村常用的水源,最易受到污染,水质较差,常要采取一些措施改善水质。分散式给水应该同样满足一定的卫生要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对水源进行卫生防护。其中井水是分散式给水形式中水质较好的一种,但是在防护不当时,同样可使水质恶化,影响用水者的健康。

    一般来说,水井需选择在地势较高处,要有一定的坡度,以便排出积水。在水井周围30米以内不得有厕所、粪坑、污水沟、渗水坑、牲畜圈等污染源。此外,井的构造对保护井水提高水质也有极大的关系,因此井壁应采用坚固耐用、不透水的材料建成,防止周围泥土塌陷,离地3米以内接缝要严密,以防渗水。井底须填砂石,以便淘洗。在井口修建井栏,防止污物掉入或污水流入。井栏需高出地面0.5米。井周1~3米半径以内的地面,用不透水材料砌成有坡度的井台,以防地面水渗入井内,边缘修砌排水沟,便于排除污水。为了防止污物及灰尘落入井内,可设井盖。

    若是饮用水选择的是泉水,为防止泉水受污染,可在泉水出口处建筑水池,密闭,装水龙头取水,以保水质良好。

    若不得已,需选择地面水作水源时,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水质。在以江河水为水源时,必须保证取水点附近没有厕所、污水坑、垃圾堆等污染源,取水点应设挑水码头和跳板。在以池塘水为水源时,应划分饮水塘和用水塘;如仅有一个塘时严禁在塘里洗刷污物及放养家禽之类,同时必须严禁污水排入塘里。

    ②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据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4200亿吨污水排入天然水中,使55000亿立方米的水受到污染;每年约有5亿人因水源卫生条件差而生病,约有1000万人死于饮水不净引起的各种传染病。70年代以来,解决水污染的有效方法是发展工业的和区域的循环用水系统,这种方法对于缺水的城市和工矿区效果特别显著。在防治工业废水污染方面,不是消极处理已产生的废水,而是消除产生废水的原因。主要措施是:节约用水,规定用水定额,减少新鲜水用量;废水的重复利用,或在许可的条件下,废水经处理后注入地下;改善生产工艺和管理制度,发展不用水或少用水的生产工艺(如用汽化冷却代替水冷却,干法熄焦等);同时还要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合理安排生产,制定物料定额,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③于关酸雨问题。酸雨,就是指雨水的酸碱度低于中性。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雨水的酸性越来越强。众所皆知,食醋的味道是很酸的,可它的pH值却只有3。而有些酸雨的酸度比食醋还大。

    酸雨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它落入土壤,能够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其降落到湖中,可使湖水变酸,以致于毒死鱼类,减少资源。美国阿迪龙达克山区的200多个湖泊中,半数左右已经没有鱼了。此外,酸雨还能使林木生长减缓,产量减少,影响整个生态平衡,影响人体的健康。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现象。在工业生产日益发展的地方,终年累月燃烧着煤、石油或石油产品,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飘散在空气中。它们在阳光、水汽、飘尘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变成颗粒极其细微的硫酸和硫酸盐。这些小颗粒长年在空气中飘荡,一旦遇到降雨,便随雨而下,就成了酸雨。酸雨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如果目前不对酸雨采取措施,它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将不堪设想。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的人为排放量。瑞典等国试验在已酸化的土壤和水体中施加石灰,在短期内曾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