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中药因避讳而改名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5/06/30
4343
分享: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人们在言行上常常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就连一些中药也是难逃“劫难”。在数以千计的中药中,就有不少中药因避讳而改名。
常山原为“恒山”

    中药常山,本明恒山,李时珍谓,“因本植物始产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农本草经》 中,原称“恒山”,后因西汉汉文帝刘恒讳“恒”,故地名、药名都改成“常山”。改朝换代后,在医药典籍中,“常山”曾恢复。恒山”的原名;便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而改为缺笔的“恒”,如“恒山汤”的“恒”宇就缺去了最后一笔。

    “玄”药改名避祖讳


    方药中的“玄”宇避讳的例子不少,历时也较长。乃因北宋皇帝之始祖为赵玄朗、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宋真宗下令要避赵氏始祖之讳,故均讳“玄”。

    因此,中药的“玄胡索’改为”元胡索”,“玄参”改为“元参”,“玄明粉”改为“元明粉”。常用方剂“真武汤”亦与讳“玄”有关。为避祖讳,宋真宗把四方诸神中的北方玄武神,改为“真武神”,故以四方诸神命名的方剂成为青龙汤(东)、白虎汤(西)、朱雀丸(南)与真武汤(北)了。

    山药原名“薯蓣”

    山药:是一味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经历2次改名换 姓。山药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名为“薯蓣”。初因唐代宗叫李豫,因“蓣”与“豫”同音,便将其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许多滋补方剂,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归脾汤、参苓白术散等中药都含有山药……宛西制药在河南焦作武陟县建立山药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六味地黄丸”的原材料质量,为生产优质安全的中药提供重要保障。

    黄瓜本称“胡瓜”

    在《本草纲目》中,黄瓜也是一味中药。事实上,黄瓜(不管食用,还是药用)原来叫“胡瓜”,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种子种植而得,因为来自西域胡地,所以称它为胡瓜。到了建立后赵政权的石勒,因自身是胡羯族人,并且信奉“胡天教”,因此下令讳“胡”字,遂把“胡瓜”改称为“黄瓜”,并沿用至今。

    相关链接:宋武帝射蛇而得“刘寄奴”除了因避讳而得名的中药外,还有一味中药的名称与皇帝有关,它便是刘寄奴。

    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高的全草,外用有敛疮消肿治疗跌打损伤的功效。关于这味中药的名称,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 (小字寄奴)称帝前,曾率兵出征新洲,敌军主力被消灭后,其残余兵马进奔山林。刘裕带兵追剿,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去路,他便张弓措箭射中巨蛇,蛇负伤而选。第二天,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忽闻有人悄悄细语和杵臼之声,便派士兵前去查看。兵士循声走去,只见数名童子正在捣药,兵士正欲举刀杀之,众童子伏地哀求说:“我等并非敌兵,只因昨日刘将军射中我主,我主疼痛难忍,故命我等捣药治伤。”兵士们将此回禀刘裕。刘裕甚诧异,近前去看,众童子不见了,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遂命兵士将草药带回。其依青衣童子所述,将这种草药试敷金疮,甚是灵验,便在军中推广使用。那时,兵士们不知道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大家认为是刘将军射蛇得药,并命名为“刘寄奴”。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