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七大养生法则
1养心重“养神”
中医认为,夏季炎热,容易心火旺盛,产生急躁、心烦、失眠等症状,因此夏季要注意心神的调养,做到心静自然凉。《老老恒言》中说:“养静为摄生首务。”《黄帝内经》要求“使志无怒”,怒则心火更旺,下汲肾阴,可使肾阴亏耗。《道德经》又说:“不可见欲,使心不乱”,欲望过多,引动心火,要减少性生活。
2 饮食宜清淡
饮食以清淡为主,比如绿豆汤、红豆薏米水等清热解暑、除湿利尿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营养要均衡,保证蛋白质、能量的摄入量,多吃点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长夏主旺脾土,孙思邈说“是月土旺,水气不行,宜减甘增苦”。减甘甜是防脾阳过泄,增苦味是祛心火,燥脾湿。可以吃点苦味食物,苦瓜、苦菜、苦荞麦都能解暑祛湿。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因此,可多吃山药、大枣、莲藕、木耳等益气养阴的食物。
3运动要适当
锻炼身体切忌大汗淋漓,更忌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澡、贪图一时的凉快。因为冷水会让受热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使得身体里的热量散发不出,容易导致中暑,也会对心脑血管造成损伤。
4吹空调要适度
吹空调不可对着颈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时,直接进入寒冷的空调房;空调温度要适当;吹空调时,也要经常开窗,确保室内外空气对流。中医认为,风寒容易让气血流通不顺畅、凝滞,引起关节痛。应该适当出门活动,出出汗、长长阳气。
5作息要规律
《黄帝内经》提到夏季要“夜卧早起”,有些人就理直气壮地熬夜,其实并非如此。“晚上最迟不可过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之前一定要入睡,中午最好睡一觉。”子时(23点至次日1点)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而且睡眠质量高。午时(11点至13点)则要小寐,休息30分钟左右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小时。
6喝水要及时
当身体特别想喝水时,身体的器官已经在一种极限情况下运行了,也就是说非常缺水了。特别是夏季,这种情况极易导致中暑等情况的发生。所以,最好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及时定时补充水分。多饮用温水,少喝冰冷饮。
7冬病夏治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汗液增多,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体质特征。在这一阶段,人的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三伏灸或者三伏贴,药效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是冬病呢?冬病一般是指以下寒气重的状态:手脚冰凉、怕风怕冷;吃寒凉的易腹痛、腹泻;分泌物清稀、脸白、舌苔白;背部酸楚不舒服;遇冷容易感冒、咳嗽、鼻塞、喷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