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防治偏头痛疗效研究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8/08/12
8914
分享:
       偏头痛是颅内外血管舒缩异常性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目前治疗药物繁杂,近年来经门诊应用银杏叶治疗偏头痛,以探讨治疗偏头痛的新途径。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2例,男22例,女30例,年龄21~41岁,平均30.5岁。病程8月~5年,发作次数每月不少于2次。诊断标准:反复发作的血管搏动性剧烈头痛,或伴有恶心、呕吐或伴有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或伴头痛发作前短暂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除外发热性头痛,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头痛和其它全身性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2 观察与治疗方法

  服用银杏叶期间停止服用任何止痛药物,应用江苏扬子江药业公司生产的银杏叶,每次2片,日3次口服,连用3个月,在治疗过程中,每1~2周在门诊复查一次,详细记录其症状改善情况。同时在用药前后空腹抽静脉血检查,用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制造的;TYXN-91智能血液凝集仪观察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二磷酸酸腺甙(ADP)和肾上腺素(Adr)二种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根据病人偏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的改善等分为:①显效: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程度及伴随症状好转达50%以上;②有效:有好转,但在50%以下;③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1]。52例病人中,显效17例,有效2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正常人及偏头痛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详见附表。

 

附表 正常人及偏头痛病人用药前后

  血小板聚集率(±s, %)

试剂

正常人(n=132)

偏头痛用药前(n=52)

偏头痛用药后(n=52)

ADP

58.07±9.44

88.60±2.1

59.7±6.1*

Adr

60.81±9.85

91.57±1.51

61.7±3.6*

  *与正常人比较P>0.01,与用药前比较P<0.01

  4 讨论

  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认为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成分和机能与正常人血小板成分和机能有很大不同[2]。Hiltong等报道的偏头痛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发作期低于对照组,间歇期高于对照组[3]。发作期血小板聚集性低与他们报道的发作期5-HT水平低是一致的,因为5-HT是血小板聚集所释放的主要物质之一,而发作期颅外血管扩张则与血浆5-HT水平的下降有关,这些发现为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能是偏头痛的促发因素提供了支持。银杏叶主要含有黄酮甙和银杏苦内脂、白呆内脂[4]。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强烈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PAF具有广泛的病理生理作用,能引起动脉血栓,急性炎症,过敏反应以及与特异受体结合,在脑血管的疾病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实验显示,银杏叶对PAF具有强烈的拮抗作用。在富含血小板的兔血浆中,银杏叶1mg/ml和2.5mg/ml完全抑制PAF 0.25μmol/ml所产生的强烈的血小板聚集。所以说,一定浓度的银杏叶能对抗PAF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临床上来看,银杏叶治疗偏头痛有效率为83%,治疗前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经口服银杏叶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从而治疗了偏头痛病人。近年来,国内外已广泛应用抑制血小板活性药物治疗偏头痛,尤其应用环氧化酶抑制剂阿斯匹林(ASA),现已找出中国人ASA抗血小板聚集功能最佳剂量,通过双盲法找出以50mg/d ASA最佳。虽然每日服用ASA 50mg有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82.1%的病人服用ASA后血小板聚集率低于最大聚集正常值[5],有潜在出血的可能性,而ASA有引起消化道症状的副作用,长期服用有一定缺点。而银杏叶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与正常人血小板聚集率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无显著差异,不存在潜在出血的可能性,适合于长期服用,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蜀莲.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1,4(2):88

  2.吴宣富.偏头痛的研究进展.中风与神经病杂志,1991,8(4):249

  3.高素荣.偏头痛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5,4(2),71

  4.朱卫.银杏叶制剂对脑血管病治疗概况.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235

  5.庞式琪,丹匕,川芎嗪,阿魏酸钠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探讨.临床医学杂志,1988,4(4)209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