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曝光的高校就业率造假,虽然高校已经突破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但通常高校还表现得比较“节制”,懂得提前告知学生、争取学生“配合”。比如,学校开家长会要求家长签署就业承诺书,承诺在某个时间之前,为子女找到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就作为灵活就业对待;再比如,学校通知学生,拿就业协议书来换毕业证书;还比如,学校扩大就业认定的范围,把开网店、摆摊等,均纳入已就业进行统计。
相比这些就业行动来说,“被就业”则完全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被就业”的公司可能是虚拟的,那么,公司的公章,自然也是学校伪造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协议书的签订过程,所以,协议书上的学生签名,也是学校“帮签”的。可以说,就业率造假走到这一步,已经登峰造极,在某届学生刚开始毕业时,这所学校的签约就业率就可达100%——只要学校愿意。
从“要求学生就业”到“学生被就业”,高校的就业率造假日益疯狂,这反映出三方面问题。其一,教育部门对就业率造假的查处不严格,纵容高校的造假行为。虽然教育部门早就有“严厉打击高校就业率造假”的通知与规定,但近年来鲜见对高校就业率进行核查,并严肃处理责任人的案例,久而久之,高校也就更加胆大妄为,甚至公开交流造假经验,“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其二,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暗淡,其他“造假”手法已经无法奏效。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中“可能”存在造假行为,尤其在灵活就业的统计中,于是强调签约就业。高校要求学生出具就业协议书换毕业证书,以及要求家长帮学生就业,都是想提高签约就业率,但如果家长、学生不配合,或者配合力度有限,提高签约就业率,难度不小,“被就业”则直接省去了动员家长、学生的麻烦,学校就业老师关在办公室里,一天之内就可以大幅提升学校的签约就业率。
其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教系统的政绩工程之一。就业率于学校而言,不但关系到专业的生死(教育部门有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停办、减招挂钩的规定),还影响学校的形象和招生;于教育部门而言,关系到对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所管理的高校办学质量是否高、大学生是否受社会欢迎;对地方政府而言,则关系到对上级政府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否高度重视、执行有力。本来,如果就业率统计能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教育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率,并无不妥,但是,如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心思,集中到了数字上,就业率的统计,反过来会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掩盖了严重的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低、社会对大学生评价差的问题,就业情况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在高就业率之下,学生假就业,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无疑也是假教育。
姨妈期要注意些啥?这些禁忌食物尽量不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