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登录!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 索
热搜:
六味地黄丸
|
逍遥丸
|
月月舒痛经宝
|
太子金颗粒
|
天智颗粒
|
补益用药
|
妇科药
|
清热类
|
调脾胃
仲景
医药
文化活动
地道药材
中药经方
精品专题
仲景
养生
常识
节气
情趣
药膳
药
品
仲景中药
妇幼类
补益类
调脾胃
清热类
左归丸
逍遥丸
痛经宝
太子金
六味地黄
疾
病
妇科
男科疾病
儿科
老年疾病
互
动
仲景产业
视频欣赏
健康产品
仲景健康网
>
仲景养生
>
中医养生
>
药膳食疗
养生保健:冬季常见病预防和治疗
来源:仲景健康网
发布时间:2009/11/18
1494
分享:
天气突然变冷,加上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变大,很多人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很容易被流感、荨麻疹、皮肤病等冬季常见病所困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冬季常见病呢?
冬季皮肤易瘙痒
很多人一到冬天,就感到皮肤特别痒。轻则大腿内侧、小腿前后、肩背部皮肤发痒,重则全身瘙痒。这种瘙痒,被称为冬令皮炎。
冬令皮炎的发病原因是皮肤干燥。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人的新陈代谢较为缓慢,加之出汗少,不能滋养皮肤,致使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引起瘙痒。
预防办法:1.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2.饮食上少吃或不吃酸辣和刺激性食物;3.控制洗澡的次数,不要用过热的水烫洗皮肤,洗澡后涂上润肤露;4.血虚的人,可以吃一些养血、祛风、止痒的药品。
上班族易“落枕”
冬季气温低,人往往睡觉很沉,翻身相对较少,颈部弯曲的姿势就容易长时间保持,再加上颈部易受寒、血管收缩引起血液不流通。就会在第二天起床发现颈部疼痛难当。这就是人们俗称的“落枕”。
预防办法:1.睡前应调整好枕头的高低位置;2.注意避风,切忌睡在风口上;3.天特别冷时,晚上可以用厚毛巾围住颈部,保持颈部温暖;4.工作中颈部不要过久保持同一姿势,应该多活动;5.可多做些头颈部的俯仰、旋转活动,以舒筋活络,增强颈部肌肉力量。
冷风“吹”出荨麻疹
冬季大风时常“光临”,有些人吹了冷风,后面部、手部等暴露位置的皮肤就会瘙痒、出现一些大风团、小肿块,回到室内后又会慢慢消退。这种在冬天出现的大风团称为寒冷性荨麻疹。
有些人的皮肤御寒功能差,当皮肤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局部皮肤的肥大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类物质,使皮肤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出现皮肤风团和局部水肿。
预防办法:1.平时应注意保暖。冷的时候,应该戴上帽子、手套。同时,注意避免冷风和冷水的直接刺激;2.容易发病的人,冬季最好不要吃鱼、虾、蟹、羊肉等食品,酒和辣椒也不宜多吃。
“寒性体质”易手脚冰凉
在冬天,很多寒性体质的人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
预防办法:日常生活中,手脚容易冰冷的人,要注意自我调养,多吃热量高,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在户外,不要戴不透风的手套、围巾,脚上最好穿棉质的厚鞋子。此外,要养成用热水泡脚的习惯,有条件的要多按摩,促进足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
按摩方法:先将手脚放入温水中浸泡1分钟直到适应温度,再把手脚放入冷水桶中1-2分钟,使血管收缩;再将手脚放入温水桶中去适应,最后将手脚放入热水桶中2-3分钟。
肾虚先看看小指甲 色泽苍白不算健康
寒冬之季话白菜 白菜豆腐保平安
相关阅读
夏天“漏气”的人老得快!这碗“补气天花板”速速收藏
有黑色斑点的香蕉能不能吃 香蕉长黑斑才能治便秘吗
喝中药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中药代茶饮,喝对才有效,这5个事项要牢记!
春分时节饮食调养有“四宜”,推荐几道养生汤水
怎样煎中药、喝中药才能获得好药效?这份指南请收好!
初春时节阳气生发,牢记五个饮食要点!
一根葱,三味药!正月葱最嫩、最香,营养最丰富,保健功能也最强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
0条评论
未登录,请
登录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一周新闻
more+
姨妈期要注意些啥?这些禁忌食物尽量不碰
1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2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3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4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5
立秋后应该吃什么水果
6
肾虚一定就是纵欲过度了吗?
7
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这些方法帮你从内到外调理
8
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到底应该补什么?
9
肾阳虚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10
临床中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备孕心态的呢?
11
同是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该怎么选?
12
白天暴躁如雷?晚上失眠?这是啥情况呢?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精索静脉曲张等常见生殖系统疾病会怎样阻碍受孕?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饿了就“心慌手抖”,可能跟这些疾病有关!
立秋养生,养阴润燥的几点诀窍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