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材

西峡 小小茱萸果富民大产业

来源:河南日报发布时间:2020/10/30
19839
分享:



西峡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交会地带,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据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西峡有中药材1328种,其中植物药173科、1125种,占总品种数的85%;动物药106科、178种,其他品种药25种。

中药材名片

•中国山茱萸之乡

•全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全国道地药材保护与规范化种植基地

•全国道地优质中药材十佳规范化种植基地

•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河南省无公害中药材产地

•河南省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产品

•中药材省农业产业化集群

•省级出口山茱萸质量安全示范区

•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闫良生 刘胜才 封德 王玉贵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西峡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地理、资源条件,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为目标,持续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集群,推动了中药材由资源型向基地化、粗放型向标准化、产品型向产业化转变,逐步成为西峡“菌、果、药”农村三大主导特色产业之一,为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群众增收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培育特色经济 致富一方群众

深秋时节,位于八百里伏牛山深处、距离西峡县城43公里的丁河镇陈阳坪村,漫山遍野红彤彤、玛瑙般的山茱萸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

“果子大丰收,预计俺们全村户均增收一万元不成问题!”村支书叶建春言语间透着喜悦。他说,自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该村开始大力发展山茱萸种植,全村处于盛果期的山茱萸树已达11万株,年产值超过400万元。“有一年山茱萸丰产价高,俺家卖药材的钱装了一簸箕。”叶建春笑着说。

该村村民李春华家种植了500多棵山茱萸树,每年都有1.5万元的收入,近几天,他每天都领着全家人早出晚归进山采收茱萸果,红红的茱萸果映衬着他和家人的灿烂笑脸。

米坪镇行上村是位于距镇政府10公里处的边远深山村,该村户均种植山茱萸达1000株的大户达到168户,占全村户数的56.8%。该村村民周国华在自家山上发展山茱萸2000余棵,仅此一项年收入6万多元。在山茱萸生产管理上,周国华从品种选育入手,种植果大肉厚品种,提高单株产量。“管理山茱萸有讲究哩!春天要垦复基地、夏季要施肥、冬季要树身涂白防治病虫害,伺候好了,果子就挂的稠并且肉质厚!”挑选着刚刚采摘的茱萸果,周国华现场传授着经验。

在西峡县,像李春华、周国华一样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结合山区实际依靠种植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还有很多。

改革开放以来,在连续多年的发展中,该县以“培育特色经济致富一方群众”为目标,突出绿色中药材发展理念,着力发展植物草本类道地药材,在北部山区以山茱萸、连翘为主,适度发展苍术、黄精、白芨、天麻等品种;在东部平原丘陵乡镇以“订单”柴胡、血参、桔梗为主,适度发展黄姜、苦参等品种,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道地药材优势生产布局。

为服务引导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促进增收致富,西峡县专门成立了南阳市县级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办公室,以县、乡中药材办为主,发挥龙头企业仲景宛西制药和合作社的优势,协同抓好全县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目前,全县有中药材技术服务人员200余人,每年培训药农2000多人次。“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示范园和示范户引领发展中药材,县、乡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推广二郎坪栗坪和寨根方庄山茱萸野生抚育示范园,带动了全县山茱萸主产乡镇实施GAP常态化管理!”县中药材办副主任刘胜才说,全县9个乡镇120个村、10万药农从事山茱萸产业,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2亿元,占全国总产量的50%,河南省的70%。

目前,西峡已先后建立了田关镇刘岭柴胡生产示范基地、五里桥镇燕岗桔梗血参基地、石界河镇走马坪连翘基地等中药材生产基地30多个。为使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该县相继培育了向日葵合作社、伏牛金柴石斛合作社、鸿祥合作社、靖博合作社、金鹰合作社、良益合作社、昌盛公司、春来农场等从事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近20家,带动15万农户发展药材,发展面积占全县年度任务的60%以上,同时,依托集镇建设,规划布局市场,建立中药材流通平台。根据各乡镇中药材资源状况和区域分布特点,以米坪中药材集散市场为核心,制订提升方案,全县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加大软硬件建设。通过建设天地网西峡中药材信息站点和微信群,扩大米坪中药材市影响力和知名度,使之成为西峡联系全国药材市场的纽带,目前全县中药材购销员达5000余人,季节性商贩2万余人,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立了与大市场和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的对接渠道,使地产药材走出国门,先后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原生药材年出口量达500吨以上。“我们市场每年销售山茱萸5000吨,销售天麻、连翘、五味子等2000吨,年交易额2亿元。”该县米坪中药材协会会长孙振祥说。

山茱萸生长周期长,可达100余年,既是药用经济植物,也是绿色观赏树木。50年来,西峡以山茱萸为主,持续发展中药材产业,延续山茱萸的生存质量和空间,植被增绿,涵养水源,为全县森林覆盖率贡献达5.5%,也为南水北调一渠清水北送作出了应有贡献。

龙头企业“加盟”药农“旱涝保收”

“现在果子已经成熟,各家各户都要趁天气好,按照药厂的技术标准,赶紧采摘、加工、晾晒,争取卖上好价钱。”这几天,位于寨根乡方庄村的仲景宛西制药药材基地负责人潘茂彰每天早上都要催促着全村的山茱萸种植户。

潘茂彰说的药厂,就是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仲景宛西制药)。从1998年开始,仲景宛西制药就为山乡扶贫开出了一剂“良方”——以自身强大的产业优势,激活西峡独特的资源优势,带动20万群众由“粮农”变“药农”,实现脱贫致富。

建立在伏牛山青山秀水间的仲景百草园,集仲景文化传承以及中医药教学、科研于一体,既是八百里伏牛山“天然药库”丰富资源的高度浓缩,又是仲景宛西制药产业富民的一扇靓丽窗口。

西峡县药用价值极高的山茱萸产量占全国的50%,但由于农民过去不了解中药材的现代种植和管理技术,又缺乏产业经营的渠道,导致中药材质量低下、经营低效,很多农民不得不放弃中药材种植,从事效益较低的粮食等作物种植,结果只能是“顾了肚子”,但不能“鼓了腰包”。

“农民守着金山吃不饱,而仲景宛西制药要扩大规模却收购不到足够的优质药材,这种现象让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谈起建立山茱萸生产基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初衷,仲景宛西制药创始人孙耀志感慨。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具有深厚“扶贫情结”的他琢磨出了帮助农民从“粮农”变为“药农”的“良方”:从1998年开始,仲景宛西制药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成立了张仲景山茱萸有限公司,在西峡伏牛山腹地的陈阳坪(2006年并入丁河镇)、寨根、二郎坪、太平、米坪等5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的山茱萸生产基地,公司与农民签订了30年的收购合同,为农民无偿提供种子和原辅材料,进行种植现代药材的培训和辅导。

企业的“加盟”为药农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农民种植的药材由仲景宛西制药进行合同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建立起了相互合作的良好关系。通过合作,每年至少给每户农民带来五六千元的增收,仲景宛西制药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药品品质也有了保障,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

孙耀志说:“没有基地就形不成规模,没有规模也就无法体现产业化扶贫的效果,因此我们把生产车间建到了贫困村,在企业获得发展的同时,让贫困群众通过种植山茱萸快速实现脱贫致富。”

几年前,潘茂彰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一家几口人还挤在两间破草房里。转机出现在2000年前后,他与仲景宛西制药签订了山茱萸药材收购协议,从此“旱涝保收”。特别是近几年,仅此一项,他每年都能进账5万多元。“小楼住上了,小车开上了,日子美极了!”潘茂彰告诉笔者,从种到管理到销售全由仲景宛西制药负责,他只负责看管和采收,很省事,不用操心!

太平镇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之一,一处处高标准的山茱萸基地,不仅成为山乡旅游观光的生态美景,而且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宝贵财富。在该镇细辛村了解到,该村258户村民,都从“粮农”变成了“药农”,种植山茱萸1万余亩,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以前这里的农民挑着担子沿着坎坷不平的道路,走上大半晌才能到山茱萸收购站,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汽车,平坦的道路修到了家门口,卖药方便多了。”张仲景山茱萸有限公司基地经理梁玉全主要负责山茱萸药材基地的规范化管理,他走遍了西峡的山山水水,对山乡的嬗变感触颇深。

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推动山茱萸快速发展,使全县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的8万多亩扩张到目前的22万亩,山茱萸种植户3.5万户,年产量由20世纪70年代90吨发展到4000吨。目前,全县100—500亩山茱萸基地达到120个,1000亩以上的山茱萸基地达到50个。

仲景宛西制药无偿为山茱萸种植农户提供种苗和原辅材料,免费进行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和辅导,按照“药材好,药才好”的理念,企业投资500万元在二郎坪、太平、寨根、米坪等乡镇建立了山茱萸标准化示范园20个,强力推行中药材GAP技术,引导药农从山茱萸的整形修剪、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到采收加工等全部规范操作,西峡山茱萸连年检测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标准,农残、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目前,西峡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管理乡镇达到5个,规范化专业村达到40个,主产区乡镇药农因此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截至目前,西峡县山茱萸种植总面积达22万亩,覆盖13个乡镇,为仲景宛西制药从事药材种植的农民达20多万人,这些农民不但实现了脱贫,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历经42年的发展,如今仲景宛西制药拥有了全省唯一的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同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茱萸、地黄、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等六大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20多种产品获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予的“优质优价”产品称号,6种产品被世界中医药学会确认为“重点推广产品”。企业连续多年被认定为中国中药五十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企业等荣誉。

“以西峡道地药材山茱萸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年销售额达3亿元左右,居全国同类品种首位,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仲景宛西制药常务副总经理李明黎说。

开出扶贫“药方”蹚出致富新路

“肉厚两头圆,皮薄两头尖,你看这果子长相,今年收成好啊,预计收入3万元不成问题!”石界河镇大坪村正在采收山茱萸的贫困户胡国华手捧鲜红的茱萸果兴奋不已。

“胡国华是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依靠种植山茱萸、天麻等中药材顺利脱贫,他现在正在奔小康,他家今年的收入将超过6位数呢!”村支书马连杰说。

像胡国华一样,在该镇通渠村,贫困户徐保力正和家人在给刚刚采摘回来的茱萸果进行加工,说起山茱萸为全家脱贫带来的实惠,许保力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2001年,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当时任组长的他,想尽一切办法种植经济林发家致富,就带领大伙在房前屋后种植了近百亩的茱萸苗,当初只有筷子粗细的小苗子如今已经长成了盛果期粗壮的茱萸树。

“就拿俺家来说吧,今年鲜果能采一万斤,纯收入在1.5万元不成问题。”言语中,许保力透着自豪。在通渠村,贫困户王海华、马稳堂、马建明等今年来自山茱萸的收入也都在一万元以上,山茱萸真正成了山区群众脱贫的致富果和摇钱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努力向全国优质地道中药材种植基地和现代中药制药生产基地目标迈进,以中药材的生产和种植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断壮大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特色产业,为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管理等指导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让贫困户种药增收、种药致富。

虽然已经带上了“扶贫明星”的光环,但传承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精神的仲景宛西制药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把生产车间前置,建到了贫困村,建到了贫困农户的家门口,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业,用工业化管理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不仅变输血为造血,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活力,而且成功实施了药材的产业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把住了药材质量的源头关,有力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实现了双赢。企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技能培训,既可以安排他们到集团下属的中医药、食品、汽车零部件、地产等分公司就业,也可以通过在贫困村建设中药材基地,把生产车间前置,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对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或年龄较大的贫困群众,开发保洁、安保之类的公益岗位,尽可能地吸纳其就业。三年来,企业累计解决了100多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该县先后建设了一批道地中药材规模化基地,目前,发展山茱萸、三岛柴胡、丹参、桔梗、连翘等20余个品种30余万亩,野生品种开发60余种,16个乡镇140个行政村贫困户发展中药材生产,年产量5万吨、产值达5亿元左右。

“山茱萸产业已成为西峡贫困户实现脱贫的产业扶贫项目之一,仲景宛西制药已建立核心区域面积10万亩山茱萸扶贫基地,仲景宛西制药对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化肥、农药和技术指导,高于市场价收购的‘四免一高’模式已带动了全县5个乡镇350贫困户1200人增收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该县扶贫办主任刘德林说。

小小茱萸果,撑起富民大产业。自2016年以来,西峡始终保持全省脱贫攻坚年度成效考核第一方阵,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1.2%,今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3140元,其中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贡献率达40%。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