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仲景文化

元宵佳节:灯火阑珊 ,笑语渐浓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6/02/22
2081
分享: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节日习俗】

元宵节,这是一个要于夜晚中发生的节日。于古人而言,黑夜来临,本是日落而息,倒头酣睡的时候,但却在今夜有不眠不休的兴致,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

1.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2.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3.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一般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4.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5. 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耍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古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6. 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元宵和汤圆】

1.    北方“滚”元宵。

元宵在制作上要比汤圆要繁琐得多,需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元宵粉的笸箩内摇、再过水再摇,反复六七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因此元宵的表皮是粗糙的,口感也是略觉浑厚的,煮水的时间要长一些。

2.    南方“包”汤圆。

汤圆的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放进馅料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由于制作工艺不同,元宵煮后,汤会比较浓,表皮松软,馅料硬实有“咬劲”口感比汤圆要粗一些,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也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汤圆种类非常多,比如成都赖汤圆、四川心肺汤圆、上海酒酿小圆子、上海擂沙汤圆、宁波汤圆、苏州五色汤圆、山东枣泥汤圆、广东四式汤圆、泉州的八味汤圆、广西的龙眼汤圆、安庆的韦安港汤圆、台湾的菜肉汤圆等等,各具特色,风味迥异。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