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仲景文化

德国媒体眼中的宛西制药

来源:《仲景之光》发布时间:2011/10/17
1372
分享:
    编者按:8月2日,由德国之声、法兰克福汇报、北德广播电台、德国RTL电视台、时代周刊网络版、西德电视台、时代周刊科学版、明镜周刊、德国金融时报等9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中德媒体”媒体采访团走近宛西制药,他们用眼睛和笔及摄像机和照像机,记录下了厚重宛西制药的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中德媒体使者”是由德国罗伯特•博世基金会自2008年起,邀请两国记者到对方国家参观、考察和实地培训的项目,截至目前已有数十位德国媒体记者先后在重庆、北京、上海采访,河南宛西制药是中德媒体使者采访的重要一站,来到宛西制药,他们先后参观考察了仲景文化广场、影像宛西制药图片展厅、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线、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通过他们的采访,更让德国人了解中医、了解中药,从而使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本刊记者拍摄了他们在宛西制药采访中的精彩瞬间。

     镜头之一:仲景文化广场

     客人们一下车,导游们说,这就是宛西制药仲景文化广场,大家跟我来,朋友们现在对广场上这些雕像很感兴趣。这些花岗岩石雕共有十尊,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他们和前方的十大名医文化列柱一起生动再现了十大名医济世行医的场面。这些名医依次是张仲景、李时诊、钱乙、孙思邈、陶洪景、葛洪、华佗、扁鹊、歧伯,而站在最上面,有着王者风范的是我们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他的发明创造诸多,而对中医最大贡献就是和岐伯等人一起著述了《黄帝内经》。从而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黄帝也被后人尊为中医学的鼻祖。听着导游的介绍,德国记者们认真的记录,并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把这些精彩的画面拍录下来,带回家中留作永恒的纪念。

     镜头之二:影像宛西制药图片展厅

     德国记者走进图片展厅,被一幅幅精彩的图片所迷醉,他们认真地听着导游的讲解,深入的了解宛西制药发展史,每幅照片见证了宛西制药不平凡的创业、创造、创新的发展历程。

|     镜头之三: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线

     来到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线监控室中,导游们向德国记者介绍,这是中国国内最大、也是最为先进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线,年产量是5000万瓶,它实现了中药浓缩丸的全自动连线生产。生产过程采取真空上料、三维混合、在线输送、微波干燥、离心选丸、连动包装等多项创新技术和在线控制、光电感应、视觉传感、自动剔除等现代化质量控制手段。将传统制药工艺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台,真正突出了中药现代化、制造现代中药的企业经营理念。而后,德国记者们来到生产线中的每一个环节看个究竟。

图注:参观中药材标本展厅

     镜头之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德国记者们详细的了解中药材标车及各种产品的展示,在此宛西制药也向他们赠送了礼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德国记者见识了:强身健体的六味地黄丸“好东西”……不断地“ok.ok……”。

     当德国RTL电视台北德部记者彼得和北德广播电台记者茹燕得知宛西制药从1998年就开始与药农签订收购合问,无偿提供种子和技术培训,20多万西峡农民直接受盐.每年每户增收五六千元。而企业也等于有了第一车司,保证了拥有地道货,原材料来源稳定,药品品质有了保障,药农和企业共赢。

     德国记者对此大为赞赏。他们说“农业联合体、合作社对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民增加收入很有好处。”克里斯托夫也说:“德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相当高,现在各合作社之间也都普遍合作,这样市场抵御风险能力更强。宛西制药做得很好。”

     “成百上千的工人用药杵、研船这些传统工具手工制药”,在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生产车间,北德广播电台记者茹燕没有看到这幅想象中的中药制作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明亮可视的车间、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制药新技艺以及高水平研发能力的团队等。|


图注:宛西制药常务副总经理李明黎接受采访

     宛西制药常务副总经理李明黎说,尽管不同国家在中药进口方面的政策不同,但现在宛西制药的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中药发展前景广阔,但要做大做强就必须不断创新,这是企业的责任,中药企业更是责无旁贷。”

     听到这番回答后,茹燕很高兴,她是中德混血儿,妈妈是福建人,“小时候我就听妈妈说过中医、中药。”她说,“现在我知道中医、中药为什么会长盛不衰,而且已经走向国际市场。原因就是有这样一批不断创新的企业,使中国传统的医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