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的历史,本质上是一出“克己”的历史。“圣雄”甘地是一个最为突出的典范。就衣食住行而言,他坚持穿自己织的土布衣衫,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是素食,从来没有桃色新闻,三十五岁就彻底禁欲。对他来说,蹲监狱像做客。今天,英国人说,甘地你被捕了。他什么话都不说,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没有一点怨尤,颠颠地跟了去;明天英国人说,甘地,你被释放了。他也没有多少兴奋,和进去时一样地开心走出来。
印度教和回教打起来,他绝食,二十天不吃饭,直到印度教徒说国父你吃吧,我们再也不打了。回教徒也说,国父你吃饭吧,我们再也不打了。看到两家确实和好了,他才喝下绝食二十天之后的第一口橙汁。多么伟大的一位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最终,他用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动一刀一枪,硬是把英帝国主义从印度大地上赶出去,可以说是一个以“克己”制胜的特例吧?
原来在课本上学“圣雄”的非暴力,以为不动刀动枪才是非暴力,及至后来看了“圣雄”的著述,才知道暴力的外延十分宽广。偷人是暴力,说谎是暴力,不守信是暴力,浪费是暴力,包括不敬业,甚至不作为,等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孔子让我们“克”的东西就是“圣雄”指的那个暴力,而他所讲的那个“仁”应该和“圣雄”的“非暴力”是一个等量概念。
孩子们非常喜欢甘地,经常来找他。有一次,一个小男孩看到甘地的穿着,非常伤心,他竟然光着上身。
“您为什么不穿一件长袖衫呢?”小男孩忍不住问道。
“我哪里有钱买呢,孩子?”甘地亲切地说:“我很穷,买不起一件长袖衫。”
小男孩心中充满了同情。“我妈妈针线活做得可好了,我的衣服都是她做的,我让她给您缝一件衬衫,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