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大城市年轻人需要社会的认同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2/12/11
1344
分享:
    有户口,也有房有车,在北京打拼了10年的河北人小李可算小有成就。然而,在拥有了一切“硬件”后,他依然深感焦虑,毫无归属感。“虽然每天在这个城市生活,但还是会被当地人有意无意地称作‘外地人’。这种认同感的缺失很难靠物质弥补。”

  有上述情况的年轻人很多。一项针对20—40岁的城市“漂族”的调查显示,九成人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其中“感到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缺少认同”、“未来发展迷茫”成为了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而焦虑的背后,是更多客观因素制造的障碍。

  1.户籍制度不合理。“户口焦虑”是困扰漂泊一族的首要问题。有户口才算本地人的观念影响深远,自居“外地人”的心态让“漂族”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继而出现自卑和焦虑的心理。

  2.乡土观念重。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的乡土情结格外突出。家和故乡的概念常被混淆,哪里有家哪里才是归属。“漂族”青年的内心与生活的城市相隔甚远,只把它当成赚钱和生存的地方。

  3.房子成“鸿沟”。有房才算扎根也是普遍观念,房子成了幸福感的重要指数,但高房价与限购制度让他们压力很大。

  4.社会舆论消极。民工、打工者、外来人口,类似的词汇在舆论中大行其道。这其实是等级制度的体现,无形中让“漂族”青年的城市认同感降低,产生自卑心理。

  5.竞争激烈。年轻一代都背负着离乡打拼和实现梦想的重负,竞争中还要面对一些“不公平”,无形中造成了焦虑情绪的蔓延。

  漂在大城市的年轻人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同。首先,舆论要有正确的导向,减少使用带有明显等级制度的词语,降低社会对漂族群体的压力;其次,漂族青年要学会肯定自己,思想不要束缚在传统观念中,要鼓励自己,能在这个城市生存就不是一般人;要把自己当作城市的主人,增加认同感;最后,大城市的原住民应以宽广的胸怀接受这些“新居民”,不要人为地划分界限、制造隔阂。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