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疾病>消化肛肠>胃炎

治胃肠病巧用调情志中药对平滑肌作用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7/09
4331
分享: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而对于情志因素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后世医家亦多有论述,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曾云:“气泄证,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

 

  对于情志因素导致脾胃病的病机,历代医家多有论述,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忧思气结,脾失健运。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可发为痞满、纳差、呕吐诸疾。

  二、肝气疏泄太过、横逆犯脾。恼怒伤脾,木乘土位,横逆犯脾,可发为胃痛、泄泻诸疾。

  三、肝气疏泄不及,脾胃升降失常。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可发为呕吐、泄泻诸疾。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路广晁教授治疗脾胃病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适当加以调情志之品,如甘松、香附、佛手、合欢皮、香橼皮等,每获良效。现介绍之。

  甘松  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本草纲目》中记载:“甘松芳香,甚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临床常用于中焦气滞,偏于寒者。以其气芳香最能醒脾,味辛能散,性温能通故也。

  香附  味辛、微苦、微甘,性平,归肝、脾、三焦经。香附主入肝经,其疏肝解郁之力甚著,正如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所云:“治多怒气郁,痰饮痞满,胸中腹胀,饮食积聚,霍乱吐泻……”临床常用于恼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者。但古人云“郁证未有不伤肝者也……但伤肝必伤其血,而香附不能生血也。”故在临床应用香附疏肝解郁时,多配以白芍、当归滋肝养血。

  佛手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胃、肺经。佛手既能疏肝解郁,又可醒脾理气。《本草再新》谓其能“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其性平和,临床上凡因肝气疏泄不及、肝胃不和所致诸病,皆可用之。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