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意思是好的医生,常常防病于未然,能在病情发作之前将其医治。
相传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于病发之前,由于常人不知就里,所以无法传名。中兄治病,常治于病情初起之时,常人以为他只能治这些轻微的小病,故名气只及于乡里。而我是治病于严重之时,常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就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其实只有我们知道,长兄的医术才是最高的。”
连扁鹊这样的名医也认为只有他的长兄医术最好,可见“上工”难求!偏偏有这么一位,在起病之初遇到了难得的好医生,但因不以为然,不听劝嘱,任其发展,最终丢了性命。他就是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著名的诗人王粲,而王粲遇到的那位医生,正是留下《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巨著,被后世医家尊称为“医门之圣”的张仲景。
相传张仲景勤求古训,精于治学,不仅在实践中学习,也善于结交俊才贤士,虚心向他们请教。一日,他和朋友聚会,正好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在座,年仅20多岁的王粲已是当时“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了。闲谈中,善于望闻观色的张仲景对王粲说:“你身体有病,须服五石汤才能治好,如若不医治,到40岁时,眉毛会脱落,半年后便会有生命危险。”王粲听后很不高兴,认为张仲景是在故弄玄虚。但出于礼节,他表示一定会按方服药,实际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三年后,张仲景又见王粲,就问:“你服五石汤了吗?”王粲说服了。张仲景摇摇头说:“从你的气色上看,你并没有服呀!”一晃近20年过去,王粲先后又写出了《七衷诗》、《登楼赋》等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在他40岁那年,突然得了一种病,先是卧床不起,后来眉毛全部脱落,访遍名医无果,半年后果然驾鹤归西。临终前,王粲跟身边的人说:“张仲景真乃神医,我悔之晚矣!”
这也是“望眉断病”典故的由来,张仲景当时医术之精湛由此可见一斑。地处医圣故里的河南宛西制药,多年来秉承医圣思想精华,精选地道药材,优选更加适合现代人服用的浓缩丸剂型,利用现代化制备工艺和技术,采用高于国家要求的内控质量标准,精益求精造好药。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仲景牌系列产品,品质好,服用方便,消费者认知度高,是现代人防病保健的优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