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仲景文化

公堂上的医生:初一及十五解民疾成就千古美谈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1/02/24
1797
分享:

    现在,人们对 “××堂”的称谓都比较熟悉,济仁堂、一心堂,德庆堂、仁和堂,等等,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但是,人们对于中药店、中医诊所“堂”的由来却不甚了解。其实,这种既可传递出一种古色古香的传统中医文化气息,又昭示着信誉和品质的冠称,是为了纪念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坐堂行医”的仁心美德而留传下来的。

    张仲景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东汉末年南阳郡人。张仲景自幼随同族名望极高的张伯祖学医,因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张伯祖喜爱并倾囊相授,很快便成为当时一位出色的医生。

    时值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疫病流行。其所著《伤寒论》有载:张仲景族人二百余口,自建安初年,不到十年,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张仲景对此深感悲痛,更加坚定立志学医的决心。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和临床实践,张仲景在伤寒疫病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药,同时也成就了医学史上《伤寒杂病论》这部宏篇巨著。

药材好,药才好    仲景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到仲景系列产品专题页面。

    因诊治伤寒病而名声大振的张仲景,又因博学多才而被举为长沙太守。在长沙为官期间,百姓闻张仲景医术精湛,纷纷找他医病。张仲景虽贵为太守,却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对患者有求必应。但作为一城太守,处理日常公务也是应尽职责。为了能两者兼顾,张仲景冲破了当时等级制森严的清规戒律,择定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在公堂上为患者诊病。张仲景不顾官场的身份等级和封建戒律,一心为民解除疾苦的济世医德,也成了千古美谈,“坐堂行医”也随此而来。

   “坐堂行医”只是张仲景济世为民的一个故事。《伤寒杂病论》序中“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之语,道出了张仲景作为医生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为我们从事医药事业的后人树立了目标和榜样。地处张仲景故里的河南宛西制药,在仲景文化的润泽下,在八百里伏牛山天然药库优势资源的保障下,已发展成为集中药材种植、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为一体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拥有仲景牌六味地黄丸、逍遥丸,月月舒牌痛经宝颗粒等知名产品。宛西制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牢记仲景仁爱济世美德,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多年来,在长江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前面,在非典、甲流横行时期,宛西制药积极奉献爱心。同时,为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宛西制药自2006年,每年拿出100万元,分5年用于资助全国十所重点中医药院校的1000名硕士1000名博士,为中医药事业的人才培养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传为美谈。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