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仲景文化

熊大经:从少阳论治耳鼻喉病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时间:2011/01/24
1589
分享:
    ●“少阳”包含经腑两层。以经络而言,少阳经脉介乎表里之间,连接表里经气以称为枢。以脏腑言,胆主阳气之生发,三焦统领阳气之气化;胆主枢之启动运转,三焦继以道路畅通,形成枢路一体,枢运机转,气、火、水布散上下内外。脾胃与少阳枢机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少阳经脉与五官相连。

  ●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面清窍,清窍方能完成正常之生理功能,所以精纯之血上达五官之“清道”要畅通,水湿痰瘀下趋外泄之“浊道”要疏通,五官自身血络要宣通,故五官(主要指耳鼻咽喉)疾病,当从少阳立论,治以运枢机,升清阳,降浊阴,和清窍。耳病应开肺通心,益脾滋肾,总以枢转窍和为宜;鼻病应胆肺同调在前,调脾益胃善后,前后未离少阳;咽部疾病应和胃利胆,益气生津,皆为窍通。

  成都中医药大学熊大经教授家族五世业医,从其祖父、父亲始专于中医喉科,其中尤以其父亲熊雨田先生声望最著。熊大经承其父辈学术思想,经过40年的临床实践,提出论治五官(主要指耳鼻咽喉)疾病,当从少阳立论。

  由于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面清空之窍,清窍方能完成正常之生理功能,所以精纯之血上达五官之“清道”要畅通,水湿痰瘀下趋外泄之“浊道”要疏通,五官自身血络要宣通;病在五官,治在枢机,宜求之于少阳:运枢机,升清阳,降浊阴,和清窍。耳鼻咽喉疾病在总的病机上表现为“郁”,故论治耳鼻咽喉科疾病除应重视五官局部辨证外,更应注重从全身整体调治,治疗的核心思想在于“通”。

  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

  在五官科中清阳的基本含义主要指人体气化过程所产生的精微物质。气血津液经过气化过程,其中的精纯部分升华上达成为“清阳”,以温熙濡养清窍。浊阴指人体气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废物及病理现象、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瘀血等。

  正常状态下清阳在上,浊阴在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言:“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若这些有形之浊不寻常道则均可害清,使浊居清位,清浊相干。这种现象正是五官科病证发生的重要原因。

  总之,清阳以升为顺,浊阴以降为和,清升浊降,升降有序则五官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治疗之法无外“升清降浊”。“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伤寒论》230条),喉痹、暴聋病人气色、精神状态等大为改善,患者的情绪变得积极乐观等,熊大经认为这些都是“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的反应,是气畅郁疏,血和络通的表现。

  少阳为枢机  十一脏取决于胆

  这里“少阳”包含经腑两层。以经络而言,少阳经脉介乎表里之间,连接表里经气以称为枢。以脏腑言,胆主阳气之生发,三焦统领阳气之气化;胆主枢之启动运转,三焦继以道路畅通,形成枢路一体,枢运机转,气、火、水布散上下内外。《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升降正是枢机转运的表现。

  足少阳胆内藏精汁,寄有相火

  胆内藏精汁,疏泄腑气,清而不浊,故称“中精之府”,藏而不泻,又类于脏,为六腑之一,亦为奇恒之腑。《内经》“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高度概括了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胆属少阳,其气生发,则万化始生”,故吴东锡《医学求是》认为“阳之初生而始发则从胆,胆为转阴至阳之地,为少阳,是阳之枢”,十一脏腑的功能活动,清升浊降,表里出入,必基于胆气生发,枢机运转。且胆寄相火,宣布在三焦,流畅通达,充斥表里,温煦周身。

  所以,胆在心理上,可决断肝之谋虑,协调情志,保持相对稳定;在生理上,可调节脏腑的功能状态随环境及个体需要相应变化,以此保护机体,助正抗邪,所谓“气以胆壮,邪不可干,致使十一脏取决于胆”。胆精司降,胆气主升,胆中相火宜通达流畅,正合“枢”之本性;胆振启阳气、协调情志与应变力对脏腑的决断作用,正切“枢机”之内涵,此即胆在少阳枢机中的功能特性。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