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病人的自诉,再经过检查,老医生诊断其为癔病性失明,并且劝慰病人先治好病,再考虑学习工作的问题。在稳定了病人的情绪后,医生使用了一种奇特的疗法治病:用金属片接触病人额头,并告诉她,“低频电波会使你很快入睡”,“你的全身肌肉越来越松弛了”,“眼睛睁不开了”,“要睡着了”……继而,老医生让她试着睁眼,病人却睁不开。这时,医生轻摸病人双眼,告诉病人:“眼治好了,可以睁开了。”病人醒来,眼睛果然亮多了,可以看到一米以内的物体。病人第二次治疗后便可看清室内的摆设,第三次治疗后能看报纸上的大标题;经过第四次治疗,就可以正常地阅读报纸了。
暗示作用可抗御病魔
这是世界许多国家早已普遍使用的催眼疗法,其核心就是暗示作用。
什么是暗示?所谓暗示,是指人们通过思想、语言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暗示和说服教育不同,它突出一个“暗”字,它不像说服教育那样旗帜鲜明,“大摇大摆”地进入人的意识之中,而是悄悄地“溜”进意识里面。对暗示的感受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一种特性。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他人的暗示或者进行自我暗示,不受任何暗示的人是没有的,差别只在于暗示的易感程度上。暗示的结果,使个体的心境、情感、情绪、意志、兴趣、爱好等方面发生改变,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以及工作能力发生变化。
前述事例,是在催眠状态下由医师实施暗示产生的效果。这种暗示可称为“他人暗示”,与此相对应的是“自我暗示”,这是一种主要由主体自己实施的暗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的划分仅有其相对的意义,因为在实际中,暗示的发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而且主体的心理变化常常是主客观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如此,二者仍然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自我暗示有时亦能产生使人瞠目结舌的结果。
一位患癌症的美国妇女,周身疼痛难忍,夜间尤甚,常常疼得从睡梦中醒来,再也不能入睡。一位心理医生教给她一种自我催眠的暗示疗法,让她在夜里想像自己披了一件黄色的带帽睡衣,这件宽大蓬松的睡衣既可以抵挡风寒,又具有一种奇效,因为披上了它,浑身的肌肉都立刻“睡着了”;带上帽子后,她的大脑立即“关闭了”,周围的一切都渐渐暗下去,自己也就睡着了。后来病人对医生说,她使用这种办法后,夜间睡得十分安稳,白天病痛也大为减轻。这是积极的自然暗示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