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辨证解温病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1/04/26
2144
分享:
    温病是由温邪而致的极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叫外感温热病。它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流行。中医按照温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症状归纳出卫、气、营、血的四个不同阶段,用来说明病位的深浅及病情的轻重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转变规律等。

  温热病邪从口鼻进入人体后,首先犯肺,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邪毒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温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势猛,病情发展快,变化多,易于化燥伤阴,甚至耗血动血。成人与儿童均可患此病,但10岁以下儿童最多见。一旦小儿或成年人患此病,都要根据、卫、气、营、血所出现的病状,及早进行辨证施治。

  温邪袭卫

  当温热阳邪侵犯肌表时,可出现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口微渴、面色多赤、咽喉肿痛、声音嘶哑、鼻流浊黄、舌边尖红、舌薄白或微黄、脉浮数等温邪侵犯卫分等表现。

  治则:中医治疗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用银翘片或桑菊饮加减:银花、桑叶、连翘、菊花、淡豆豉、薄荷、桔梗、芦根、竹叶、牛蒡子各15g,甘草10g,水煎服。头胀痛者需川芎8g。咳嗽痰多者需加川贝、杏仁、前胡、枇杷叶各10g。咽喉痛重者,须加大青叶、蒲公英、板蓝根各10g。若热毒较盛者,须加栀子、黄芩、知母各10g,石膏10g。中成药可选用银翘片、板蓝根冲剂、大青叶片等等。  

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温邪入气

  如温邪侵入脏腑进入气分可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尿赤、舌质红、舌黄、脉数。若热邪壅肺,可伴咳嗽、胸痛、胸闷、土黄稠痰。若邪扰胸膈,可伴心烦、坐立不安。若热绕肺胃,可伴喘息、渴甚、烦闷、大汗出。若热结肠道,可见潮热重、便秘、腹满硬痛。温邪入气分是正盛邪实、阳热亢盛阶段。

  治则:宜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加减:石膏30g,知母、甘草、粳米、板蓝根、大青叶各10g,水煎服。伴痰黄者,须加黄芩、栀子、桑白皮、川贝、瓜蒌、桔梗各10g。伴心烦者,须加大黄、黄芩、连翘、栀子各10g。伴便秘者须加大黄、候朴、枳实各12g。  

  温邪于营

  温邪内陷于营时可出现身热夜肾、口不甚渴、心烦不眠、神昏谵语、斑疹、舌红降、脉细数。

  治则:宜清营泄热、清心开窍,方用清营汤加减:黄连、黄芩、银花、连翘、玄参、生地、天冬、麦冬各15g,水煎服。|  

  温邪入血

  温邪若侵入血分,可出现吐血、尿血、便血、衄血、发斑、发热夜甚、心烦、失眠、手脚心热、神昏谵语、惊厥、舌红降、脉细数等症状。若伴有壮热、口渴,为气血两燔。温邪深入血分,如邪热耗伤阴血,导致筋脉失养,还可出现高热、心烦、口渴咽干、头痛头晕、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热动肝风之症状。

  治则:宜清热凉血,散瘀镇痉。伴血热妄行出血者,可用生地、水牛角各30g,牡丹皮、赤芍药各15g,黄芩、黄连、栀子各10g,水煎服。血热妄行又伴神昏谵语者,须加服安宫牛黄丸。伴肝风内动抽搐者,可用上清营汤加减方加羚羊角(先煎)5g,钩藤、菊花、白芍、茯神、桑叶、川贝母、玄参各10g,水煎服。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