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天气干燥,人体易受“燥邪”侵袭,出现口干、咽痛、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预防和调理可以从衣、食、住、行、运动、中药六个方面综合着手,以达到滋阴润燥的目的。
一、 衣:防寒保暖,适时增减
1. “秋冻”有度:初秋时节不宜过早添厚衣,适当的“秋冻”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但进入深秋和冬季,尤其是早晚温差大时,务必及时添加衣物,重点保护颈部、背部、腹部和足部,防止寒邪入侵。
2. 材质选择:贴身衣物选择柔软、透气的纯棉材质,避免化纤衣物摩擦产生静电,加重皮肤干燥瘙痒。中层衣物注重保暖,外层则要防风。
3. 戴围巾,护口鼻:寒冷干燥的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容易引发咳嗽。戴围巾不仅可以保暖,还能为吸入的空气加温加湿,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
二、 食:滋阴润燥,增酸少辛
1. 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
果蔬类:梨、荸荠、甘蔗、银耳、百合、山药、白萝卜、莲藕、冬瓜。梨可生吃或炖煮,经典的川贝炖雪梨可以改善肺燥咳嗽。
坚果类:芝麻、核桃、杏仁。富含油脂和维生素E,能滋润皮肤和肠道。
粥品类:适当多喝粥,既能补充水分,又易消化。推荐百合银耳粥、山药薏米粥、芝麻核桃粥。
2. 增加酸味食物:酸能生津、收敛肺气,防止津液过度耗散。如山楂、乌梅、石榴、葡萄、柚子等。
3. 减少辛辣刺激:秋冬肺气偏盛,过量食用葱、姜、蒜、辣椒等辛散之物,会耗伤津液,加重内燥。应适量减少。
4. 补充充足水分:不要等渴了再喝水。建议喝温开水,也可以泡一些蜂蜜水、罗汉果茶、菊花枸杞茶等,润燥生津。
三、 住:改善环境,早卧晚起
1. 增加空气湿度: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
2. 保持空气流通:虽然天气寒冷,但也要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室内病菌滋生。可选择在中午阳光好、气温较高时通风10-15分钟。
3. 遵循自然作息:中医讲究“秋收冬藏”。早卧晚起,以躲避寒气,保护阳气。
4. 盆栽绿植:在室内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绿萝等,可以有助于调节空气湿度。
四、 行:避寒就温,舒缓身心
1. 适当多晒太阳:出门晒晒太阳,特别是背部,有助于温通经脉,补充阳气。
2. 避免大风:大风天气会加速皮肤和呼吸道的水分流失,并携带寒邪。应减少在大风天外出,必要时戴好口罩、帽子。
3. 静养心神:秋冬季容易产生悲秋、忧郁的情绪。多参与一些让人放松、愉悦的活动,如听舒缓的音乐、与朋友聊天、培养兴趣爱好,使神志安宁。
五、 运动:适度温和,不宜大汗
“冬藏”原则也适用于运动。
1. 选择温和运动:推荐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这些运动能活动筋骨,促进气血流通,又不会导致大汗淋漓,损耗津液。
2. 控制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出汗或微有汗出为最佳。切忌运动得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汗会伤阴耗阳。
3. 选好运动时间和地点:最好在太阳出来后进行户外运动。遇到雾霾、雨雪天气,则改为室内运动。
六、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润养结合
中药调理需根据个人体质,以下为常见润燥方药,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 茶饮方:
百合麦冬茶:百合、麦冬各5克,泡水饮用,滋阴润肺。
2. 汤膳方:
川贝炖雪梨:雪梨去核,放入川贝粉和冰糖,隔水蒸熟,有主改善肺燥咳嗽。
3中药调理
秋燥容易伤及人的肺脏,耗伤人的肺阴,使人出现口咽干燥、咳嗽少痰等症状。除了饮食调理之外,中成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仲景麦味地黄丸调理。
麦味地黄丸是由六味地黄丸衍化而来,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麦冬、五味子两味药,这两味药材在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命名为“麦味地黄丸”。

在《方剂学》中,补益类是一个很大的品类,“补”是中医八法之一,指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症。中医上讲:虚则补之;损者益之。
肺肾阴虚是虚证的一种,如果平时经常嘴发干、嗓子干,甚至干咳,并且怕热,晚上睡觉容易出汗等,这多和肺肾阴虚有关。它的典型症状是干咳,适合用麦味地黄丸来滋阴润肺止咳。
麦味地黄丸中的麦冬,既能润肺,又能清肺火,五味子收涩肺肾之阴,可使得肾阴充足,肺部得到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