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意思是酷热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渐渐消退,虽然名义上已是秋天,但“秋老虎”依旧虎视眈眈,白天热,早晚凉,这种忽冷忽热的节奏,让身体很容易“闹脾气”。想要安稳度过这个阶段,就得掌握一套养生攻略。
应对秋燥
日常可以多吃些润肺生津的食物,比如雪梨、银耳、百合,煮一碗百合银耳雪梨汤,清甜爽口,滋阴润燥。
如果入秋之后出现总是干咳、皮肤干燥等症状,很可能是肺肾阴虚了,肺肾阴虚津液不足无法濡养身体,就会出现上述情况,这时候不妨试试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滋肾养肺,主要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通过滋养肺肾之阴,帮身体把丢失的津液补回来。
疏解“秋愁”
处暑之后,树叶渐黄,万物开始凋零,人也容易跟着 emo,莫名烦躁、提不起精神,甚至胸口发闷、不想吃饭。
这时候别硬扛,出去散散步,看看秋日的蓝天白云,或者跟朋友聊聊天,把心里的 “堵” 疏通开来。 要是通过以上方式也没法纾解情绪,也可以借助一些能疏肝健脾的药物,例如逍遥丸,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就像给心灵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赶走“秋愁”。
它有助于缓解因肝气郁结带来的诸多症状,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组成。逍遥丸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多用于肝气不舒所致月经不调,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等。
补足“元气” ( 24节气处暑 ) 处暑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要是平时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很容易损耗人体津液。 肝主疏泄、肾藏精,两者都和生长发育有关,长期熬夜会导致肝肾阴虚,阴虚就会内生热,会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烦躁、睡眠不好等症状。还有人会眼睛干涩、脱发、口干舌燥等。
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头晕耳鸣的症状,可以选择用六味地黄丸调理。
仲景六味地黄丸源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药略》中的肾气丸,经宋代名医钱乙去桂枝和附子化裁而成,主要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六味药组成,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处暑养生小提醒 ( 24节气处暑 ) 处暑养生讲究“收”与“润”,早晚温差大,穿衣要遵循“薄外套法则”,别一下子脱太多衣服;运动选在傍晚,像打太极、快走都是不错的选择,避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饮食上少点外卖,多吃新鲜蔬果和杂粮,让肠胃也跟着“减负”。 处暑养生没有那么复杂,跟着节气的节奏走,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作息和饮食,再配上合适的调理方式,就能轻松避开健康 “雷区”,安稳迎接清爽秋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