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伏是从7月30日—8月8日,一共有10天。中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持续高温环境下,人非常容易中暑。该如何正确预防中暑?不小心中暑了怎么办?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暑乃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之一,为火热所化。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夏天发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日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 那么暑邪伤人,多会出现一系列热性的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口渴、舌红、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阳会呈现出向上、向外的状态,即升散。所以当暑邪侵犯人体时,人会头晕、心烦,甚至突然昏倒,这就是中暑。向外,是说暑邪多从皮肤毛孔侵犯人体,导致毛孔开泄,大汗出。汗属于人体的津液,汗出过多则会导致津亏液伤。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大汗不仅伤津液更伤心气。“气随津脱”,所以夏天大汗后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的症状。
3、暑多挟湿
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长夏”,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而潮湿,暑邪常兼挟湿邪而侵犯人体。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多喜欢待在凉爽的地方,如长居空调房,并贪食生冷,所以发病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外,还常见四肢无力、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不爽等湿邪内阻的症状。
高温或者高湿无风环境下,人们首先可以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注意力不集中、体温正常或略升高,这时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如果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大汗或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增快,血压下降有可能是轻度中暑。这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重度中暑时,可表现为痛性肌肉痉挛、多汗或无汗、高热、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体温常在40℃以上。
要注意防晒。合理安排时间,最好避免在上午11时至下午3时烈日当空的时候出门。出门前最好涂抹防晒油,携带遮阳伞及帽子,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中午适当休息,室内运动要注意通风。
到野外工作时,不要忘记随身携带防暑药品,最好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戴上草帽或安全帽,劳动一段时间时到树荫或凉棚下适当休息一会儿,并注意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
出汗过多时应补充淡盐水,少喝冰冻饮料,更不要喝生水。
夏季应该坚持适当的户外锻炼,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
首先,要脱离热源,避免长时间处在高温或者高湿无风的环境中。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其次,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分次、间断喝1.5至2升水。
再次,充足的睡眠是防止中暑的身体条件。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也是预防中暑的一种措施。最佳就寝时间是22时至23时。
当遇到中暑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情况时,可用大拇指尖按压其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处)往往能够起到急救的效果。
以下列举几种防暑饮料:
将山楂100克、酸梅50克,加水1000毫升煮烂,放入白菊花20克烧开后捞出,然后放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将西瓜去皮、去籽,瓜瓤切成方丁,连汁倒入盆内冰镇。然后用适量冰糖、白糖加水煮开,撇去浮沫,置于冰箱内。食用时将西瓜丁倒入冰镇糖水中即可。
将绿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烂,加适量白糖,凉后即成。
将鲜荷叶半张切丝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可饮。
金银花30克,加适量白糖,开水冲泡,凉后即可。
海带50克,绿豆100克,冬瓜500克,红糖适量,海带洗净、浸透,切块,冬瓜洗净去皮切块,同放煲内,加清水适量,煲至烂熟,加红糖,再煲片刻即成。分次服食,暑天可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