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仲景养生>节气养生

长夏养生公式——静心养脾,避免烦躁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25/07/31
67
分享:

长夏是传统气候中 “湿热交织” 的典型时段,此时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易受 “湿邪” 侵袭,脾胃功能也易受影响。因此,长夏养生的核心是 “祛湿健脾、防暑养阴”,具体可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个方面入手:


一、饮食养生:祛湿健脾为主,兼顾清热


长夏湿邪易困脾,导致食欲不振、乏力、舌苔厚腻,饮食需遵循 “清淡祛湿、健脾开胃” 原则,同时避免贪凉伤脾胃。

1.多吃祛湿健脾的食物

◦ 祛湿:薏米(炒后更温和,避免生薏米性寒伤胃)、赤小豆、冬瓜、绿豆、茯苓、芡实(可煮成薏米赤小豆汤、茯苓粥)。

◦ 健脾:山药、莲子、南瓜、小米、炒白扁豆(脾胃虚弱者可常吃山药小米粥)。

2.少吃 “伤脾生湿” 的食物

◦ 避免过量吃生冷:如冰饮、冰淇淋、生鱼片,生冷会刺激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减弱,加重体内湿气。

◦ 减少油腻、甜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蛋糕、肥肉,这类食物易 “助湿”,让身体更易囤积湿气。

◦ 控制辛辣:虽然辣椒能发汗,但长夏本身湿热,过量吃辛辣可能引发上火(如口腔溃疡),建议适量吃生姜、花椒等温和香料(生姜可煮水,有温胃祛湿的作用)。

3.适当补充 “清补” 食材

长夏易出汗,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但避免 “大补”(如人参、羊肉),宜 “清补” :

◦ 补水: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汤(加少量冰糖,开胃又补水)。

◦ 补营养:瘦肉、鲫鱼、豆腐(如鲫鱼豆腐汤,清淡易消化,还能补充蛋白质)。


二、起居养生:防湿防暑,别贪凉


长夏的湿热气候下,起居需兼顾 “防外湿”(环境湿气)和 “护内阳”(避免寒气入侵)。

1.避免环境潮湿

◦ 雨天减少外出,若淋雨需及时换干衣,避免湿邪从皮肤侵入。

◦ 室内勤通风(尤其雨后),可用除湿机降低湿度;床单被罩定期晾晒,防止滋生霉菌。

2.防暑但不贪凉

◦ 空调温度别太低(建议 26℃以上),避免长时间直吹(尤其颈部、腹部、膝盖,这些部位易受凉);夜间睡觉可盖薄被,护住腹部(脾胃怕凉)。

◦ 出汗后别立即冲冷水澡:出汗时毛孔张开,冷水会让寒气进入体内,建议先擦干汗,休息 10 分钟后用温水洗澡。

3.保证充足睡眠,顺应 “夏长” 规律

长夏白日较长,可遵循 “晚睡早起,适当午休”:晚上 11 点前入睡,早上 6-7 点起床;中午 11 点 - 13 点(心经当令)小憩 15-30 分钟,既能缓解疲劳,又能避免午后闷热导致的精神不振。


三、运动养生:微汗即可,避免大汗


长夏运动需避免 “过度消耗”—— 高温下剧烈运动易大量出汗,导致气阴两虚(出现头晕、乏力);同时避免在潮湿环境中运动,以防湿邪入侵。

1.选择温和的运动

◦ 推荐:散步、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针对性健脾)、太极拳、瑜伽,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促进气血循环,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又不会过度耗气。

◦ 避免:正午高温时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建议在早晨(日出后)或傍晚(日落后)运动。

2.运动后注意 “补水 + 防凉”

◦ 运动后喝温盐水或淡茶水(别喝冰饮),少量多次补充水分。

◦ 运动后及时换汗湿的衣服,避免吹风受凉(尤其空调房)。


四、情志养生:静心养脾,避免烦躁


中医认为 “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如焦虑、烦躁)会伤脾;而长夏闷热易让人情绪烦躁,形成 “情绪差→伤脾→湿气重” 的循环。因此,情志调摄关键是 “静心安神”。

1.减少 “思虑过度”

◦ 避免长时间纠结琐事,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看书、冥想等方式放松大脑(中医认为 “心宁则脾安”)。

◦ 多到阴凉的户外散步(如公园树荫下),自然环境能缓解烦躁,也符合 “顺应自然” 的养生原则。

2.避免 “怒伤肝,肝克脾”

长夏闷热易让人易怒,而 “肝木克脾土”,怒气会间接损伤脾胃功能。可通过深呼吸(吸气 4 秒,呼气 6 秒)、做喜欢的事(如养花、画画)转移注意力,保持情绪稳定。


总结:长夏养生核心公式


祛湿不盲目(选温和食材,不贪生冷)+ 健脾重日常(饮食 + 情绪)+ 顺应湿热气候(防凉、适度运动)

长夏养生不必追求复杂方法,重点是让身体适应 “湿热” 环境 —— 不被湿邪困住,也不让暑热耗伤元气,才能为秋季的 “收敛” 打下基础。

说到这里,你有哪些长夏养生的好物推荐么?请留言在评论区吧。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