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药品>调理脾胃>健脾丸

二伏到,传统中医药助你轻松度过“蒸煮天”

来源:达仁堂健康养生专栏[微信]发布时间:2016/08/04
10132
分享: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养生角度来看,我们要说“冬养三九,夏养三伏”,关键时节会养生才是王道!中伏来临,全国多地迎来了“蒸煮天”。中伏养生,学好这八招,一整年都少生病。
 
    养 气

    暑天容易伤气,易导致人体体力、元气不足,表现为出汗过多,在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在伤津耗气的同时,心脏功能容易紊乱。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夏季需要养气养阳的朋友们,建议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使用空调时室温宜保持在 26℃左右,不宜太低。确保在一个凉爽、干燥、舒适的环境中度夏,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此外还可考虑服用生脉饮。

    清心养心

    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人五脏之中的心与夏相应,故夏季人们当以养心为主。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调理心的阴阳平衡,就相当于保养一辆汽车的发动机一样重要。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所以夏季宜注重清心养心。
 |
    健 脾

    为何长夏时宜健脾?夏天中的长夏(阴历6月、阳历7 ~ 8月)时期应脾,就是说,此时与人体脾的观系最大。中医认为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与人体的脾关系最大,所谓“湿气通于脾”,所以,脾应于长夏。因而,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此外还可考虑服用健脾丸、香砂养胃丸。



    祛 湿

    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暑湿侵害人体可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暑湿之气乘虚而入,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者很容易心气亏耗,出现中暑症状.

    此外还可考虑服用霍香正气丸。
  |
    解 暑

    三伏天温度高、湿气重,解暑祛湿不可少。烈日炎炎,人体汗孔张开。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体力消耗致大量排汗会耗散心气,故中老年人在炎热夏季宜静养,且首当重视精神的调养,即心静自然凉。夏季解暑应多喝水,少喝饮料,但切记不要一次性畅饮哦!
 
    清 火

    夏天与“心”相应,人到夏天都上“心火”,心火旺盛,而肺金则弱,肾水则虚,对身体是很大的消耗。当心火旺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从典型来说,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口舌生疮、心悸失眠等都是心火旺的典型症状。清火,需要“戒躁戒怒”,静养身心,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降心火;适当吃些苦味食物,不要多食荔枝等易上火之物。

    此外还可考虑服用黄连上清丸。
 
    清 热 解 毒

    夏季容易使人热毒过盛,养生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清热解毒。首先要学会避暑,避免在阳光下长时间工作,可以选择在空调房、海边、森林等清凉之处避暑。其次注重调理,人体气血趋向体表,从而形成阳气在外,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所以夏季食物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胃,以清淡爽口、利水渗湿、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

    此外还可考虑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



    安 眠

    夏天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也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得不好。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如高血压患者易血压升高,心绞痛患者发作频率提高。每天的睡眠应保持在8小时左右,入睡时间不宜超过晚上10点。睡前情绪不要过于激动,也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卧室力求安静。

    此外还可考虑服用天王补心丸。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