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孙真人考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1/14
7758
分享:
       过了很多年以后,宋朝人还看到孙真人背着一只药葫芦,悠悠然走过首都汴梁城,又过了很多年以后,背药葫芦的孙真人又在北京城出现,这回看到他的人可是明代的人了。记不清楚这是哪几部笔记小说里面写的,但我记得每个说到孙真人的人,情绪都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惊奇,因为他们的确相信孙真人还活着,他的年纪可能是三百岁,也可能五百岁,谁都知道要是他高兴,他可以活得更长久呢。我曾经在某地的药王庙(这样的庙不只一处有)里看到孙真人的形象,仿佛只是一个老人家,未必就有多少仙风道骨,然而他正是得道的神仙,一个活在非现实的神话之中的超人。

    孙真人,就是唐代的名医孙思邈。他大约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初年,到唐高宗永淳元年弃世,即从公元581年一直活到682年,活了一百零一岁。孙思邈的主要医学活动在初唐时代,他受到官方和全社会的重视,是因为他在医药上精博奇妙,超越前人,如吕元膺说:“孙思邈医如康成注书,详制度训诂,其自得之妙,未易以示人,味其膏腴,可以无饥矣。”中国医学到了唐代又发生了一次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孙思邈用他的《千金方》改变了汉代以前“古圣制方之法”,专在用药之奇巧。后来有人称孙思邈为药王,这也是有根据的。但如果单从医方的角度来看孙思邈,那么我想我们现在知道的,不见得比那些专门研究医方的人知道得更多。那么孙思邈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也许还要从头说起。

    一开始,孙思邈似乎并没选择做医人。他的家在长安华原县,七岁读书,是个神童,二十岁出头,就因为善于谈论老庄学说,并且旁通佛学经典而出名。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孙思邈一心要做的乃是庄、禅之类的人物,所以据说他一直隐居在太白山,这样一来他的名气自然就大了起来。唐初是个崇道又礼佛的时代。当时风气对隐士十分尊崇,像别的隐居者一样,孙思邈也受到了唐太宗的征召。他那时候年纪尚轻,在唐太宗眼里,却完全是一副少年得道的模样,以为他就是道家神仙羡门、广成子一流人物,准备授给他爵位。但孙思邈没有接受,还是回到山里作他的出世高人去了。到了唐高宗显庆四年,孙思邈快八十岁时,他又被召到京师,这回不知为什么,唐高宗居然给他一个谏议大夫的官。他自然仍辞了不受,然而人倒是留在京城里了,挂了个承务郎值尚药局的头衔。在京城的十数年间,孙思邈好像没有别的事可做,只是广交文人士大夫,想必他的高谈庄禅吸引了众多文人士大夫,一班著名文士如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对他敬重得很,都自认是他的弟子。我想,孙思邈的真人头衔,大概就是这样在文人士大夫的拥戴之下得到的吧。

    但孙思邈是希望由医见道、借医证道的。他在唐高宗咸亨四年,在长安光德坊鄱阳公主的废旧府第发表了医与天人之道的演说,这次著名的演说,其主要观点完整地保存在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序中。《旧唐书.孙思邈传》曾作为史实转述,篇幅几占传中文字之半,《太平广记》又加以详细抄录,当作神仙家语,传知世人。卢照邻是初唐有名的文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四杰”,年纪轻轻,就被疾病困扰,因此常常是一怀忧思、满腹愁绪、感伤嗟叹。他当时与孙思邈住在一处,朝夕过从,看到孙思邈都已九十多岁,仍然“视听不衰,神采甚茂”,有一天,忍不住自怜自哀,问孙思邈,名医能治好人的病,到底是什么道理?这可问到了孙思邈长期思考研究的问题,于是真人说: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霓虹,此天地之长数也。人有四肢五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慧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寒暑不时,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踊,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地陷,天地之痈疽也;奔风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渎竭涸,天地之焦枯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通乎数也。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引“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