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仲景文化

西峡寨根:一组中药方成为富民“金钥匙”

来源:南阳网发布时间:2015/06/08
1859
分享:
    摘要: 一场夏雨过后,站在伏牛山上,仰望这雨后的天空和山峦,蓝的透彻,蓝的一丝不染,就像那远处的大海,远远望去仿佛连成一片蔚蓝 ,神秘壮观。

    一场夏雨过后,站在伏牛山上,仰望这雨后的天空和山峦,蓝的透彻,蓝的一丝不染,就像那远处的大海,远远望去仿佛连成一片蔚蓝 ,神秘壮观。

    六月初的一天,记者驱车前往被称为“山茱萸之乡”的西峡县寨根乡采访。汽车从县城出发沿山路盘旋前行,眼前层峦叠嶂,夏天的山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树上挂满了果实,十分喜人。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寨根乡方庄村。村支部书记潘尚华迎上来介绍情况:“全村现有村民460户,1600余人,林地4万亩,其中山茱萸5000多亩,人均林地几十亩,人均可耕地三分,靠种粮食连吃饭都不够,更别说孩子上学、盖房子了。道路不通,去趟县城要走百十公里的山路,来回需要一天时间。现在一切都变了样,公路通了,小学有了,人均收入达到8500多元,这些变化都和宛西制药公司分不开。”

    “这要从1998年说起,之前村民对种植中药材是既爱又恨,因为药材市场变化莫测,价格忽高忽低,有时丰收年景山茱萸卖不出去,农民们只得无奈地将这些珍贵的中药材丢在猪圈里喂猪或任其腐烂。除了价格不稳,最让村民揪心的事莫过于山茱萸的产量不高,农民不懂技术,不会施肥、治虫,只能靠天吃饭。”

    正说着,一个40多岁的村民过来主动搭话儿:“过去俺是守着金山去要饭,现在是家家都有‘摇钱树’。我家这500多棵山茱萸树,今年又能收入几万块,全村85%的家庭都住上了小洋楼,当然我也不例外。”他叫石磊,眼下正忙着去银行取钱准备到县城里买个小轿车回来。|

    石磊告诉记者,1988年和2000年,山茱萸价格高涨时,他家的山茱萸年平均卖了5万多元。“当时能在县城买好几套房呢!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并不希望山茱萸价格太高,太高的话有人等不到果子成熟就抢摘,影响产量和质量,价格自然也会掉下来,俺这心也跟着价格七上八下的不安生。”

    村支书接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宛西制药公司在村里建立种植基地后,山茱萸年产量比以前提高了20%-30%,收购价格也平稳下来。以中等水平的石磊家为例,小年(收成不好的年景)能产500公斤山茱萸,每公斤卖60-80元,大年(丰收之年)产量约1000公斤,收购价每公斤40到50元,他家的收入就在3万至8万元之间。”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村头的一个小院,院子旁竖着高大的标志牌:宛西制药山茱萸基地,这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设在村子里的工作站。宛西制药集团山茱萸公司副总经理李俊科碰巧在站里,他告诉记者,从1998年开始,宛西制药公司在寨根乡等五个乡镇建立了20万亩山茱萸生产基地,与近10万户农民签订了30年的收购合同,对每户发放“山茱萸种植产量登记卡”,有多少收多少,丰年不降价,歉收的年份还要给农民一定的补贴,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宛西制药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派往工作站的技术员无偿向农民提供优良的树种和技术培训,防病虫季节技术人员会及时把统一配好的低毒高效农药交给农民,收获季节按不低于市场的保护价统一收购,农户不用出山,在工作站就把山茱萸换成了钱。

    桑敬春是工作站的技术员,已经干了10多年。他介绍说,通过技术培训,农户已由过去自发散乱的生产状态转变为现在比较科学规范的规模化种植,山茱萸产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农户的积极性也很高,就连以前的荒山坡地也被改造成了经济林。

    据了解,宛西制药在方庄村建立了全国首批GAP中药材生产基地,寨根乡党委书记杜晓伟笑称自己就是宛西制药的“第一车间主任”,农户就是宛西制药的“车间工人”。记者随后在宛西制药集团山茱萸公司仓库内看到,每一批中药材都有完整的身份登记资料,通过系统跟踪管理,可以从每一袋药材追踪到每一家农户、每一棵树。

仲景牌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

    “在此过程中,企业和农民实现了双赢。”李俊科说,宛西制药公司设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至少给每户带来五、六千元的收入,西峡县目前有20多万农民靠种植中药材致富。通过基地建设,宛西制药公司也成为受益者,不仅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而且药品品质也有了保障,“药材好,药才好”已成为宛西制药通往世界的“名片”。目前,在被称为“天然药库”的西峡县规范化种植的中药材面积已达22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以宛西制药公司为龙头的中医药加工企业年产值已近30亿元,主导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35%。

    西峡县县长孙起鹏说,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医药生产企业,根植于大山深处成长壮大,引领当地经济共同发展,通过修公路、建学校、推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山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的伏牛山变成了“聚宝盆”,22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使西峡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8个百分点,区域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