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西峡山茱萸药材基地
红了!山茱萸红了。没错,六味地黄丸里的山茱萸红了,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的作用。你是否好奇,这些“红果果”是怎么一步步变成小药丸的?

人民网透明工厂溯源嘉宾团在采摘仪式上
11月18日,我们邀请人民网“透明工厂”走进医圣故里,走进西峡山茱萸药材基地,走进仲景宛西制药,那些你好奇的“红果果”背后的秘密,让我们一一为你揭秘。
好药材源于好山水

山茱萸红果
山茱萸比较耐阴又喜欢充足的光照,在山坡中下段,阴坡、阳坡、谷地以及河沟两岸等地生长较好,尤其适宜生长在海拔600-1300米的地区。
仲景宛西制药山茱萸药材基地背靠伏牛山,气候凉爽湿润,处于海拔600-1500米的山岭地区,避风向阳,十分适合山茱萸的生长,这里长出来的山茱萸果大、肉厚。

网络达人采摘山茱萸
尤为可贵的是,伏牛山自古就有“天然药库”的美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500多种中草药中,这里就有1328种,山茱萸在这里已经有几百年的种植历史,宋代就有“茂林修竹地,桐漆茱萸乡”之称,这里产的山茱萸十分道地。
好药材源于好合作

茱萸仙子采摘山茱萸
仲景宛西制药对药材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与农户签订30年不变的合同,同时实施“六统一”管理,即统一基地规划、统一种质来源、统一种植管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采收加工、统一包装存贮”,让每一颗山茱萸从农户手里开始就浸润着标准的滋养。

人民网嘉宾团PK采摘山茱萸
每年霜降之后,便是山茱萸采摘的最佳时节,此时采收的山茱萸色泽肉厚,产量和质量均高。过早采摘,果皮薄,颜色不鲜,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易被鸟啄、鼠盗,落果减产,并且过早过晚采摘均不易去核。

山茱萸药材基地主任示范采摘要领
“采收时,一捏一拉,注意要轻拉轻摘,避免损伤花芽,影响来年产量”。药农将山茱萸采摘下来后,会对它们进行一系列初加工动作,使其从一颗山野红果蜕变为济世良材。

第一步:淘洗
山茱萸采摘回来后,要趁鲜加工,首先要经过活水清洗,去除表面的尘土与杂质。

第二步:去核
洗净后的山茱萸被送入专业去核设备,精准地将果肉与果核分离,剔除果核,只留下入药部分。剔除的果核,还可以投入养殖业,羊吃了果核之后,羊奶便不会那么膻。

第三步:烘干
去核后的果肉被送入洁净的烘干设备,“在60℃-80℃的为温度下,烘干8小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对山茱萸的品质都有影响”。在精准控制的温度和烘干时间下缓慢脱水,直至果肉紧实、色泽绛红。

优等品、二等品、三等品(从左至右)
第四步:贮存
这种初加工工作,一般农户在自己车间均能完成,他们对山茱萸进行处理后,送到收购站进行收购。颜色均匀、皮厚、无杂质的为优等品,颜色均匀皮薄的为二等品,杂质稍多的为三等品,一般杂质不超过3%,符合药典标准。

贮存山茱萸的仓库
初加工后的山茱萸,会再进行逐批检验,合格后将被统一包装,送往仓库进行贮存。仓库常年保持10-20℃,湿度控制在45%以下,为的就是能最大程度保存住他的有效成分。

山茱萸干果
山茱萸“住”在这样的房间内,长期进行保存也不会失色。 但“长期”保存并不是“永久”保存,在这里保存的山茱萸,3年之内必须成药,并且仓库内的药材也会进行定期抽检,保证贮藏质量。
好药材源于好追溯
品质,始于山水,成于匠心,最终要能让每一位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因此,收购加工完的山茱萸,每一袋都有“身份证”。

山茱萸包装袋上的追溯二维码
只需用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这颗“红果果”的前世今生便清晰呈现——它来自哪一片山林,何时施肥、何时采摘,又如何经过层层加工来到您手中。这份透明的底气,正是“药材好,药才好”最坚实的承诺。
好药材源于好智造

当道地药材进入现代化的制药工厂,科技的赋能让其价值得以最大化。在仲景宛西制药的生产车间里,经过严格检测的山茱萸原料,开始了新的旅程。
第一步:炮制、投料

炮制后的酒萸肉
第二步:提取、浓缩
药材在进入药罐之前会提前进行炮制,山茱萸经过炮制后变成“酒萸肉”。在投料口和其他药材相遇,一同进入提取罐。

智能控制室
六味药材在巨型提取罐中进行煎煮,工人在控制室精准控制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温度、煎煮次数四项核心参数。

提取浓缩车间
这一步就好像自己在家,用砂锅煎煮中药一样,煎出后的药液再经过8小时的真空浓缩,就会变成浓稠的药膏。
第三步:制丸、包装

到了制丸环节,黏稠的药膏与其他药粉被充分混合,经由自动生产线精准制成棕褐色药丸。每一颗都圆整光滑,大小均一。在此,丸重与水分被严格控制在精密标准内:湿丸丸重稳定在1.67-1.68g/10丸,水分含量则精准维持在3%-6%之间。

随后,药丸会进入离心选丸,借助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任何形态不规整或重量不达标的次品自动剔除。


经过包装后,质量抽查仍是不可或缺的最终环节。工作人员会对每一批次成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其有效成分与质量属性始终如一。这背后,是对传统制丸精神的匠心传承,更是对药品品质的追求。
好药材源于好传承

一切对品质的追求,最终都源于一份跨越千年的使命传承。医圣张仲景悬壶济世的精神,早已融入企业的血脉。
“药材好,药才好”不只是一句口号,它是我们对于“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理念的生动实践。

正如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我们以严选地道药材为基,承仲景组方之精髓,守古法而不拘于形,融现代而不失其本。每一味药,都承载着中医医理的温度;每一粒丸,都凝聚着对健康的敬畏。这正是我们制药的起点,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