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的一个新闻:
其中这句话震动我心:
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无奈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个跨三十年统计样本量和时间足够了,说明了我们选择人才的尺度上面有了很严重的偏差,或者是中小学教育出问题或者就是我们大学教育出现严重问题!
一个省冠军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考试绝顶高手了,因为每个省同一批几百万(几十万)个同年或者临近年份出生的孩子,经历我们严格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层层考试选出来的都是绝对符合我们现在教育体制要求的高级精英,完全在试卷上是个符合的明星了!
再经历我们当时最好的高校栽培,这些精英完全是我们社会需要的顶尖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技能上面说在我们名牌大学进修过的高考尖子,成绩基本上也是顶尖的好苗子,这样的人才起码账面上面是可塑性极强,极其适应考试和学习,同时又是名牌大学的骄子,在毕业后最强的好工作岗位基本也是这些人的囊中物了,所以就表面看高考状元的路已经展开,剩下的就是摘果子了
可是不知为什么专家有这种痛心的呼吁,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份调查,什么原因使得高考状元变成了默默无闻的平常人了!!!
高考状元某种意义上面就是我们自己标准选拔的精英,我们社会的顶尖才子,他们的事业上的沉默是不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某些原因还是有更深层的含义,欢迎大家讨论!
就业怪现象:“人才给蠢才打工”
田文江认为,人才种类多种多样,具体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个通用标准——情商与智商。一流人才情商高、智商高:二流人才情商高、智商不高;三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高;四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不高。田文江介绍,情商与智商培养的时效性不同:情商教育的时效性特别强,一般在初中以下完成;而智商培养则不同稍晚一点没有关系。他打比方说,把那些智商高情商差的学生比作是扁平状,而高考就是长方形的,符合形状的扁平状学生被筛子选进了,相反那些情商高智商不高的圆球型人才就被淘汰了,但目前85%到90%老板是没上过大学的,所以才出现“人才跟蠢才打工”的就业怪现象,这就说明高考定位有问题,错在这是选拔应试人才的标准。田文江反对把上名牌大学、考上状元作为子女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生是个万米长跑,讲究终身学习,有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下拿鞭子拼命抽着孩子用 100米冲刺速度跑1万米,过早把孩子潜力用尽了,后来的9900米也就跑不动了。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无奈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培养人才:要应用反木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