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状元无优秀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5/15
3412
分享:

刚刚看到的一个新闻:

 

其中这句话震动我心:

 

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无奈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这个跨三十年统计样本量和时间足够了,说明了我们选择人才的尺度上面有了很严重的偏差,或者是中小学教育出问题或者就是我们大学教育出现严重问题!

 

一个省冠军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考试绝顶高手了,因为每个省同一批几百万(几十万)个同年或者临近年份出生的孩子,经历我们严格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层层考试选出来的都是绝对符合我们现在教育体制要求的高级精英,完全在试卷上是个符合的明星了!

 

再经历我们当时最好的高校栽培,这些精英完全是我们社会需要的顶尖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技能上面说在我们名牌大学进修过的高考尖子,成绩基本上也是顶尖的好苗子,这样的人才起码账面上面是可塑性极强,极其适应考试和学习,同时又是名牌大学的骄子,在毕业后最强的好工作岗位基本也是这些人的囊中物了,所以就表面看高考状元的路已经展开,剩下的就是摘果子了

 

可是不知为什么专家有这种痛心的呼吁,我们真该好好看看这份调查,什么原因使得高考状元变成了默默无闻的平常人了!!!

 

高考状元某种意义上面就是我们自己标准选拔的精英,我们社会的顶尖才子,他们的事业上的沉默是不是因为我们过去的某些原因还是有更深层的含义,欢迎大家讨论!

 

就业怪现象:“人才给蠢才打工”

 

田文江认为,人才种类多种多样,具体标准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个通用标准——情商与智商。一流人才情商高、智商高:二流人才情商高、智商不高;三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高;四流人才情商不高、智商不高。田文江介绍,情商与智商培养的时效性不同:情商教育的时效性特别强,一般在初中以下完成;而智商培养则不同稍晚一点没有关系。他打比方说,把那些智商高情商差的学生比作是扁平状,而高考就是长方形的,符合形状的扁平状学生被筛子选进了,相反那些情商高智商不高的圆球型人才就被淘汰了,但目前85%90%老板是没上过大学的,所以才出现“人才跟蠢才打工”的就业怪现象,这就说明高考定位有问题,错在这是选拔应试人才的标准。田文江反对把上名牌大学、考上状元作为子女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生是个万米长跑,讲究终身学习,有些家长在应试教育下拿鞭子拼命抽着孩子用 100米冲刺速度跑1万米,过早把孩子潜力用尽了,后来的9900米也就跑不动了。他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无奈披露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

 

培养人才:要应用反木桶理论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田文江表示,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只有同一种类型人才,去比“分数”那才叫真公平。田文江指出,乐感好的人,学英语轻松;有数学天赋的人很多怕英语,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潜质有差异,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的天赋不同,成才的类型就不同。“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90%以上的答案:科学家、大教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这对吗?”田文江说,家长和教育界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偏向,子女教育是在用体育上“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式搞“全民健身运动”——即用“训练科学家”的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这样实践的后果是全体受教育者均受到 “运动伤害”。田文江称,家长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培养成才,但不是同一类人才;“蕃茄树上长不出苹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世界是由偏才创造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应用反木桶理论,太多家长只知道在短板上强行钻,却不知道在长板上多下功夫,将孩子的特长挖出、因才施教。田文江指出,少部分家长不承担责任,把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这也是误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间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一个孩子教育“只能是零售,不能批发”!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