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重新认识中医阴阳五行 中医学的基石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6/26
2214
分享:
       中医学的起源决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建立在古代的意识形态之上。从立论的专著——《黄帝内经》开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中医学无不遵循着古代思辨体系——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生气通天论”和“阴阳应象大论”将中医学立于阴阳五行的闭合式理论体系,决定了阴阳、五行框架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在当时无疑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成为后来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但同时也成为禁锢中医学向现代发展很难逾越的障碍。

  阴阳五行概念是

  中医学方法论的基石

  引入阴阳五行概念作为中医学方法论建构的基石,决定了其发展方向。从阴阳五行的概念来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黄帝内经》把阴阳的概念抽象到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的比类中来,从本质上就把阴阳概念的泛化和不确定性体现出来了。推而广之,把阴阳的概念运用到中医学的思维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把阴阳的泛化和不确定性本质完全地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之中。阴阳概念作为统领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抽象或者说一般抽象,把中医学的纲领用阴阳二字统领起来,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医学不可动摇的生命线。动摇了阴阳的领袖地位,那么,中医学便不复存在了。中医学建构的二维基石之一,可以用阴阳二字概括,正因为如此,中医学才能够因循阴阳概念的泛化而生存和发展。阴阳概念的泛化和不确定性对中医学建构之后的补充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沿着阴阳概念的泛化开来,中医学才有了对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和预防的锢化的五行概念的交融和展开。因此,中医学理论的来源或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建立在不确定的或者说变化中的基础上。这种不确定性或变化中的基础,不是开放式的而是闭合式的。这种闭合式的基础,体现在五行的相生相克之中。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抽象了的基本物质。五行的概念源于古代人类对物质属性认识的抽象,这将世界万事万物归纳抽象到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及相互依存的循环层面上。人是万事万物之中的一类,因此,中医学将五行抽象引入到对人体的认识上,衍生出了人体内脏与五行的取类比象,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取类比象到五行的框架之中,也把中医学的基石牢牢地确定在这个闭合的生生不息、无限循环的框架中来,解决了中医学阴阳概念泛化与不确定性和五行概念锢化之间的相互张力的问题,从而解决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石问题,同时,也锢化了中医学思维的不确定性和变化的无限性。但是在这种锢化的过程中,中医学取类比象的抽象思维也随之形成并且有效地应用到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之中。

  从上述阴阳五行概念的分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创立中医学的先哲们的远见和高明。中医学理论在解决抽象泛化且不稳定性与抽象取类比象的锢化和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时,阴阳与五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一方面,正是有中医阴阳理论的抽象的泛化和不确定性,中医学才有宽广的张力。这种张力把中医阴阳的无限泛化的概念,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敞开了飞翔的空间。阴阳概念的广泛应用,将各种疾病分为阴阳,即对人体生理疾病的病理、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预防和愈后防复等整个过程,阴阳统领贯彻始终,以阴阳两字而抽象泛化之。在阴阳概念泛化的过程中,中医理论也从阴阳两纲,发展至阴阳、表里、气血、脏腑等八纲并存的思维稳态之中。正是建立在阴阳概念泛化的特性,中医学对八纲辨证的理论体系又在金元及其以后时期得以拓展,形成了如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以至现代出现的医学衷中参西的治疗思辨体系。阴阳概念的泛化和不确定性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相对于阴阳泛化和不确定性,这种抽象概念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制约的。这就是中医学引入的五行概念。五行的抽象把中医理论落实到与世界万事万物相关联的范畴中来,通过五行的抽象,把阴阳的泛化和不确定性落实到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上来。至此,重新审视阴阳的概念,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了。五行对阴阳概念的约束和张力就显现出来。五行的本质就是把万事万物的特性抽象到自然界的五种物质的表述中,即建构在木、火、土、金、水五种抽象了的基本物质之上的概念,把阴阳概念落实到一个立体的架构之中,阴阳的泛化和不确定性在五行的锢化过程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五行把泛化了的阴阳概念具体化了。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存在着阴和阳,阴阳概念又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的取类比象增添了光彩,丰富了五行的内涵。

  举例来说,五行中的“火”,比象中医学人体五脏的“心”。心是“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同时,“心”在五行中的专属,确定了在五行归属的五脏之中的核心地位,《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在“心”的统领之下,“心”仍然在“心阴”和“心阳”的二维矛盾生长消亡之中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动态平衡之中。二者运行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五行相生相克的框架之中。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