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波伏天热浪退场,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收起遮阳伞、脱下防晒衣,准备迎接秋日的凉爽。然而恰恰是这种“高温退场 = 防晒结束”的错觉,让“秋老虎”成了夏末最容易伤人的“隐形皮肤杀手”。数据显示,我国“秋老虎”期间地表温度仍可突破40℃,紫外线强度不输盛夏。这场“回马枪”式的酷热,正成为晒伤、中暑等疾病的高发天气。
不要轻视“秋老虎”的暴晒威力,科学家这样说: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底至9月之间。这一时期的天气特征是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暴晒。由于控制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升高。
人们对“秋老虎”防晒的轻视,源于对季节光线的误判。立秋后早晚气温下降,凉风拂面容易让人误以为紫外线强度也随之减弱。实际上,秋季阳光存在双重潜在影响:首先,空气中水汽减少可能导致云层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有所变化;其次,部分研究表明在特定气象条件下,秋季臭氧浓度可能与夏季相当。这种强氧化剂可能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穿透力,因此,对于户外工作者或出游爱好者来说,若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很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导致皮肤出现发红、疼痛、起水疱、脱皮等晒伤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皮肤癌等风险。
打破秋老虎晒伤陷阱,需要建立“动态防晒”意识
首先要纠正“气温低 = 紫外线弱”的误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尽量减少外出。若需户外活动,即使阴天也要涂抹SPF30+、PA+++的防晒霜,户外停留超过2小时需补涂一次。其次要选择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结合的方式,宽檐帽、防晒口罩能有效遮挡面部和颈部,冰丝袖套可保护手臂免受直射。此外,晒后修复不可忽视,回家后及时用温水清洁皮肤,涂抹含芦荟或神经酰胺的舒缓乳液,避免用热水烫洗或使用刺激性护肤品。
若不慎在这期间被晒伤,可使用具有皮肤修复作用的京万红软膏进行缓解。它由黄连、冰片、乌梅、紫草、地榆等33味中药制成,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能够很大程度缓解晒伤后导致的红肿、灼痛等症状,帮助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使水肿消退,炎症吸收,加快受损皮肤组织更新。《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版》中就提及京万红软膏等中药外用制剂均有效治疗日晒伤的相关报道。
“秋老虎”的威力,往往藏在“凉风渐起”的假象里。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未雨绸缪——从今天起,重新备好防晒霜、打开遮阳伞,做好科学防护,才能在季节交替时,让皮肤安然躲过这场“秋后危机”。
文献引用:《日晒伤基层诊疗指南(2023)》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年4月第2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