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授受是中医学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重要地位。跟师临证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医德的熏陶、人文素质的彰显、人格的升华等诸多效应。本期编发几篇学生跟师的心得体会,每一位老师都是一座宝库,学生从那里挖掘出受益终身的精神食粮,拿来与大家共享。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是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这个伟大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有幸跟随首批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李振华教授侍诊学习两年,亲聆教诲,耳濡目染,深深地被李老高尚的医德及高超的医术所打动,现将点滴跟师体会整理如下,以供同道共飨。
熟谙中医经典 传承岐黄之术
李老在过去60余年的治学、临床实践中,特别重视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掌握,提出要做到勤、恒、精、博、悟,这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如跟诊时李老常考我们脉学,手把手教我们脉诊,并熟练引用《濒湖脉诀》中的句子,让我们掌握把脉要领;又如随诊时曾遇一位仅下肢浮肿的患者,他当即问我们:此症与《金匮要略》中的哪句话相对应?治则是什么?即所谓“腰以上肿者,当发其汗;腰以下肿者,当利其小便。”李老说,其实现在的很多病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抓住本质,都能用《金匮要略》里的经方去解决。通过跟师随诊,我们都深感医海之浩瀚与自己之渺小,不努力是不行的。
重视人文修养 积淀传统文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医药学的理论汲取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医必大儒”的说法。李老常说,学习中医必须要做到“三通”,即:文理通、医理通、哲理通。在临证时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用整体的恒动观点综合分析局部疾病与整体的关系,新病与痼疾的关系;用阴阳学说的观点去理解中医的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他也时常告诫我们,学好中医,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李老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看病之余,提弦能拉,挥豪能书,他不仅二胡拉得好,而且在书法上尚有很高的造诣,在全国书法界亦颇有成就。李老作为“大医”所具有的这些人文修养,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感悟的。
施以仁心仁术 救苦芸芸众生
李老常讲“医乃仁术,而欲得仁术,必先仁心,故凡医门具格之师,皆是大具仁心者。苟非仁心充满,而欲上上之术,比犹缘木而求鱼,了不可得也。”李老一生悬壶济世,慈悲众生,他对待病人如亲人,不分贵贱,普天一等。他反对盲目乱开贵药,尽量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他常和我们说,以前因学院政务繁忙,没时间到门诊为群众看病,现在年老退休每周坚持两天上门诊,就是还群众这笔账来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踏踏实实为群众多看好几个病。面对从乡下远程来郑州求诊的农民,李老对他们更是认真负责,极尽周详,晚下班也要看完病人,他说农民们看病实在太不易了。总之,跟师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提升人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