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内经》奠定了中医郁证学说的理论基础
郁证学说源于《内经》。在《内经》中,虽没有关于郁证学说的系统论述,然而散见于部分篇章中确已出现郁证学说的端倪。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自然界运气变化及胜复郁发的情况时说:“五运之气……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说明五运之气,若被胜气抑郁太甚,就会发生复气,到时候便发作。同时,对于风、火、湿、燥、寒等五运郁极所引发的具体病变,该文又进行了如下描述:“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胰,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腑肿身重。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隘干面尘色恶。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火郁之发……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胰愤胪胀,疡痱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恼,善暴死”。
既然五运郁极可产生多种疾患,就要及时进行药物调理和饮食预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明确指出:“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总原则是泻有余而补不足,根据气运的同异和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确定用药的多少和饮食的宜忌。具体的治疗法则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此达、发、夺、泄、折之用,就是开其郁结、祛其郁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关于五运之郁的病变及治疗的论述,启发了后世医家对于郁证学说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以各自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不断补充与丰富郁证学说的学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