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中医的人,大多都会听到医生提及阴虚、阳虚,除了感到中医的神秘外,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阴虚”、“阳虚”。
“阴虚”、“阳虚”是中医阴阳学说对人体病理变化形式的一种描述,指人体的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收敛的作用减退。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情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人体的五脏都可以发生阴虚,但一般以肝、肾、肺之阴虚为多见,而其中又以肾阴虚最为根本。因为中医认为,肾阴是人体的元阴,是诸脏阴液之本,全身各脏腑都要依靠肾阴的滋养。肾阴不足,人体的各脏腑就会因失去滋养而发生病变。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其温煦肢体、脏腑的作用减弱,使全身机能衰退,代谢活动减弱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因为中医认为,肾阳是人体的元阳,亦称之为命门之火,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能推动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
临床上阴虚、阳虚的症状表现各有不同。阴虚时,由于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阳气盛则会生热,《素问·调经论》总结为:“阴虚则内热”。所以阴虚的症状以全身性虚热为主。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消瘦,失眠盗汗,咽干疼痛,咳血或痰中带血,眩晕耳鸣,舌红,脉细数。如临床上大多数妇女更年期的潮热盗汗等表现往往是阴虚所致。而人体阳虚时,由于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所以阳虚的症状以全身虚寒为主,表现为面色苍白,肢冷畏寒,倦卧神疲,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性欲减退、阳痿早泄,舌淡脉迟等。如临床上中老年人常常出现的神气疲惫大多是阳气不足所致。
如上所言,在人体的阴虚、阳虚中,肾阴虚与肾阳虚是最常见、最根本的证型。肾阴不足,不仅会导致肾阴虚的症状,还会使其他脏腑失去滋养。如肺失滋养则肺阴虚,出现咽干口燥,干咳无痰,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肝失滋养则肝阴虚,肝阳亢,甚至出现肝风;心失滋养则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失眠,心神不安;脑失滋养则眩晕耳鸣。肾阳不足也会影响各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脾失肾阳的温煦则脾阳不振,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症;心失肾阳的鼓动则心阳不足,出现心悸、气急、胸闷、唇舌青紫等症;膀胱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余沥不尽或遗尿;津液的吸收、输布失去肾阳的气化则发生水肿等。
治疗阴虚、阳虚时,除了考虑各脏腑的状况之外,培补肾之阴阳是治疗的根本原则。阴虚者以滋补肾阴为主,方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等。阳虚者温补肾阳,方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饮食上,阴虚体质者平时多吃滋阴食物,如枸杞、百合、麦冬、银耳、玉竹等,少吃瓜子、辣椒及煎炸、烧烤等温燥食物,少饮酒;阳虚体质的人可多食些温补食物,如羊肉、芝麻、胡桃、芡实米、干姜、小茴香等,少食菊花、胖大海、莲子芯、西瓜、冰淇淋、刨冰等寒凉之物,可适当饮用温补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