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寿小云:中医脉诊解读身心奥秘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0/06/18
10277
分享:
    寿小云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长期从事中医脉象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对疾病脉诊和心理脉诊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并在挖掘传统中医脉学理论和融合各民族脉法基础上,把中医脉诊运用到心理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医心理脉学理论。

  20多年前,寿小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时,他给病人诊脉尤其用心。由于他善于脉诊,脉诊收集的疾病信息与他人不同,所以他的诊室叫脉诊专科门诊,慕名而来者不断,拥有大批“粉丝”。

  寿小云在临床实践的同时,细心研读历代脉学著作,分析各种脉诊理论和方法,从中挖掘脉学精华,并吸收现代脉学研究成果,在脉学研究上提出了以病脉诊断体系和心理脉象体系为两大基本内容的脉学理论,开拓了中医脉学新领域。

  构建脉象脏腑疾病诊断识别技术

  在病脉诊断体系中,以《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脏器在寸口分布定位的模式为基础,以植物神经、神经—体液调节造成的寸口局部组织形态学变化为识别特征,结合传统28病脉涉及的心率、心律、心搏输出量、血液流畅度、血管舒缩阻力、脉搏力度、脉位、脉体等,构建了脉象脏腑疾病诊断识别技术,形成了临床实用的脉象诊断体系。

  中医诊脉主要诊寸口脉。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脉的跳动并不是均匀一致的,某个局部可以明显不同于其他局部,如寸强尺弱、关细无力等。寿小云认为,凡是脉动有差异的地方就是独动点。独动点的异常搏动是对应脏腑器官疾病的反映,即中医“是动则病”的脉学理念。诊脉的关键,一是确立脉象与脏腑组织器官对应的候诊部位(脏腑功能区反应点);二是对候诊部位异常搏动点的脉象信息加以提取;三要对提取的脉象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区分。

  寿小云的病脉诊断体系中,诊脉部位的精细和对脉管周围组织的细微体察是关键。

  关于寸口脉诊部位,他认为《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描述最为详尽和实用。把寸口脉由寸、关、尺三部再细分为寸前、寸、关、尺、尺后五个部位。五个部位分候脏腑,不但可以了解五脏六腑功能状态,还可从寸前了解头部(胸喉),从尺后判断少腹、下肢等。他还沿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方法,将寸关尺分前、中、后、内(上、中、下)、外(上、中、下),分别对应不同脏器,用“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以“见微知著”,使脉诊分候脏器扩大到了全身,拓展了脉诊判断疾病的范围。此法与上述五个部位脉诊法相互参照,使其对疾病部位的判断达到了更准确的地步。

  在脉象诸多信息的拾取中,传统对28病脉的诊察主要是体会压力波变化,但特异性较差。寿小云认为,中医脉象独动理论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感觉寸口脉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细微改变所致的脉象局部形态改变。正是由于寸口与脏器间存在直接的对应效应和脉象反应点,所以各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在寸口脉上表达出来。如血管周围组织出现增生、小结节、张力加大或隆起、组织虚软或凹陷等微形态学改变时,经过精细触摸,可以得出病位、病性等方面的特异性判断。寿小云举例说,下肢坏疽患者,尺脉近心端(尺后)血管可见钢丝样紧张痉挛,而手掌坏疽患者寸脉出现钢丝样紧张痉挛。有结石者,相应位置脉管上呈现沙石样结节;息肉者相应位置脉管上呈现肉筋样结构等等,这些脉象特征明确、专属性强,是疾病脉诊的重要依据。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