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中药经方

五脏相关学说可否替代五行学说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9/17
2569
分享:
    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五行。

  在人类的知识演化进程中,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创造了五行学说,先人们藉五行来归类万物,规划世界,为文化的积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阶梯。

  中医五行学说的发展史

  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形成的初期,曾深深得益于五行学说,中医作为应用科学,早期运用了五行学说来整理实践经验,将经验上升为理论。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表达各行之间利、害关系的抽象模式。古代五行学说既有体现世界的物质性和普遍联系的一面,也有机械僵化的一面,是朴素的机械唯物论。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学术界作过很多的研究。从理论上来看,五行学说的要义有二,一是以“五”为基准的分类归纳法,并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类为代表;二是五“类”之间的关系律,主要是相生和相克,反映了事物间“利”与“害”两种基本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形成的初期,曾深深得益于五行学说,从而为人体内部、人体与外界环境建立了一种以五行为中介的体系。囊括自然方面的空间、时间、星辰、数字、气候、颜色、声音、味道、气味,人类生存必须食用的粮食、蔬菜、果品、牲畜……但整个重心在于人体脏器、肢体、五官等结构,还有人的情绪、发出的声音、排出的液体,以及疾病的症状分类等等。这种体系,将自然、社会与人体整合于一体,并通过“类”之间的五行关系模式相互作用,成为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尽管相当完整,甚至可以用数学关系来表达,但是并不完美。因为从思想领域到应用领域,在公式体系与实际事物之间,差别极大,并非照搬即可以致用。其难点有二:一是事物配五行的法则是否唯一?二是五行生克关系模式过于简单。它不足以全面反映复杂事物的复杂联系。中医学在应用五行学说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中医作为应用科学,早期运用了五行学说来整理实践经验,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但是医学实践与五行理论预设之间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差异。例如以脏为生命的功能主体,根据“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的定义,腹腔内正好有五个脏器,因此很自然地可与五行相配。而就在具体相配方式出现了争议。

  五脏配五行,在古代的祭礼中已经出现。《吕氏春秋》记载古时祭祀,以春配脾,夏配肺,秋配肝,冬配肾,在夏秋之间则配心。这一配法与现在中医所用的不同,它是根据脏腑的解剖位置来确定的。现在中医所用的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配法在汉代才出现,它的相配逻辑似不明显,实际上它是根据五行之“性”而来。《尚书》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中医将五脏的功能与五行的各自特性相对应,从而找到配合点,形成了新配法。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