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中医药>仲景文化

中药企业掌门人畅谈中医药“现代化”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9/04/17
1873
分享:
      编者的话:“读懂了中医,就读懂了人生,读懂了根深叶茂的中国传统文化。”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的热播,再次激发了国民对中医药的强烈兴趣和文化自豪。距离《老中医》那段历史近一个世纪的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审美需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灿烂的中医药文明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近日举行的“西湖论坛”期间,《环球时报》邀请多位重点中药企业的掌门人,对此进行深度探讨。

仲景宛西制药董事长孙锋

   仲景宛西制药董事长孙锋:传播方式落后阻碍中医药发展?

      “药材好,药才好”,仲景宛西近20年前打出的这句广告语,被很多人熟知。事实上,这不仅是广告语,更是中药行业的真实反应。中药的疗效,最主要是看药材原料是否用得足、用得好。中药生产难就难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达到同样的高标准。作为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大企业,我们必须始终做到从原料购进、生产过程到检验检测的标准化控制。




      有人说,宣传的落后是阻碍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话不无道理。目前,中药行业的宣传总体上不够理性。有时没有声量,有时过于神化,声称某种中药包治百病,这两种趋势都是不好的。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要更真实有效,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实际需求。比如说六味地黄丸,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也在用,但他们对这个产品的功能认知多是补肾提高某方面的功能,实际上六味地黄丸的适应症是非常广泛的,这主要也是一些企业片面宣传导致的,容易将产品带偏,误导消费者。再想正确去科普这个产品,就增加了很大难度,要下大力气。当然因为中医药专业术语问题,消费者单从产品说明书上一般不太容易理解产品,这也是中药宣传面临的一个问题,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宣传才是合适的,所以如何能将中医药的专业述语用专业、通俗的语言讲清楚,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中医的重要理论就是治未病,不要有病了才去服药,应平时不断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调理,这一点其实也是中医的一个特点,它会有意提醒我们对自我健康的关注,注重日常保健和保养。因此,日常服用的药食同源类产品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的需求很大。很多中医药企业都需要选择这样的切入点。当然,其他行业的企业也会进入中医药衍生品市场,从他们更专业的视角去研发中医药化妆品、日用品可能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选准切入点也很重要。虽然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等中医思维外国人很难理解,但很多国家已经认可了中医的针灸,在加拿大、美国及部分欧洲国家,针灸已经进入当地医保,这就证明他们对中医有效治疗方法的承认。我们还要继续寻找中医药的哪些治疗方法及相关元素更容易被现代人、被国际所接受。目前,中医药的国际化走得不是特别远,在海外的销量很小,主要以海外华人为销售对象。中医药国际化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中医的科学体系很难被西方人接受,怎么能把中药的功效给国外人讲得更明白,使他们不再纠结于中药到底有多少种成分,哪种成分起什么作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许等中国更强大时,外国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国文化,他会认为,中国人吃了几千年中药都证明有效,就不需要按照自己的体系来证明它为什么有效了,到那时,中医药才会真正实现国际化。

      当然,对于中医药的接受也和年龄有关。通常40岁以上的人最信中医。为什么很多中年人要泡枸杞?那时候你会觉得离不开中医。年轻人身体好,感冒了,三四天就康复了,不需要中医。等到了一定年纪,感冒恐怕十来天好不了,就需要增强体质调理一下。你有这样的需求,中医药又是在你身边的、随手可得的工具,你自然而然会运用它。有统计显示,60岁的人用药是40岁的3到4倍,40岁的人用药是20岁的5到6倍。虽然中医中药的消费者多是中老年人,但对年轻人也要投入很多资源进行中医药理念的传播和教育。如果他年轻时了解了中医药知识,接受了这个品牌,可能在十年后的某个时间结点,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可以用上中医药了。(本报记者张妮采访整理)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