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登录!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 索
热搜:
六味地黄丸
|
逍遥丸
|
月月舒痛经宝
|
太子金颗粒
|
天智颗粒
|
补益用药
|
妇科药
|
清热类
|
调脾胃
仲景
医药
文化活动
地道药材
中药经方
精品专题
仲景
养生
常识
节气
情趣
药膳
药
品
仲景中药
妇幼类
补益类
调脾胃
清热类
左归丸
逍遥丸
痛经宝
太子金
六味地黄
疾
病
妇科
男科疾病
儿科
老年疾病
互
动
仲景产业
视频欣赏
健康产品
仲景健康网
>
仲景养生
>
情趣养生
>
养颜护肤
长途旅行时随身带上点榨菜防晕车
来源:仲景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2/08/22
1218
分享:
有晕动症病史者,可在乘车、船、飞机前30~60分钟,服用抗晕、镇静、止吐药物,最为常用的是茶苯海明,又称乘晕宁、晕海宁。或以晕贴片贴肚脐,也可在出发前饮用新鲜姜汁汽水。产气的饮料如汽水、可乐、啤酒等会增加饱胀感,加重反胃,也不宜饮用。
此外,旅途饮食宜选择清淡、新鲜、易消化、含脂肪少的碳水化合物,如面包、糕点、水果等,但不宜吃得过饱或过饥。旅途中,尽可能坐在车厢、机舱的前部中央,或仰卧在船舱中央,并选择相对平稳、空气流通,且面向前进方向的位置。头部宜适当固定,避免过度摆动,例如可用充气小枕固定头部,头部紧靠椅背。不要看书或窗外快速移动的景物,视线集中在远处固定的一点或闭目养神比较适宜。同时,要避免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能找个人聊天、分散注意力就最好了。
平时适当进行头部运动,提高对振荡的适应力,或作一些抗晕锻炼,如练滚轮、坐轮椅、走浪桥、荡秋千等,都会对预防晕动症有一定帮助。
预防晕车还可以适当吃一些以下的食物:
1.食醋:乘车前喝一杯加醋的温开水,途中也不会晕车。
2.鲜姜:行驶途中将鲜姜片拿在手里,随时放在鼻孔下面闻,使辛辣味吸入鼻中。也可交姜片贴在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好。
3.桔皮:乘车前1小时左右,将新鲜桔皮表面朝外,向内对折,然后对准两鼻孔两手指挤压,皮中便会喷射也带芳香味的油雾。可吸入10余次,乘车途中也照此法随时吸闻。
4、橄榄及柠檬:晕车的初期使你产生过量的唾液,这些唾液滴人你的胃内,产生恶心的感觉。橄榄及柠檬所产生的鞣酸,能使你口腔干燥。因此,在出现恶心的初兆时,吃点橄榄,有助于消除恶心。
仲景牌逍遥丸,疏肝解郁、养血调经,用于治疗胸胁胀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多种妇科疾病!
5、苏打饼干:这虽无法停止唾液分泌,但苏打饼干到达胃部之后,可以吸收那里过多的液体。这其中的秘密成分是碳酸氢钠及酒石。
6、可口可乐及果汁:可帮助儿童纾解晕机。桔汁和苹果汁有较好效果。其他碳酸可乐饮料可能也有效,不妨都试试,从中找到对你有效的一种。
7、榨菜:“晕车主要是人耳朵前庭功能障碍所致,而榨菜能通利九窍,能和谐内耳不平衡的状态,从源头上阻击晕车”。此外,榨菜中含有维生素B1,对神经有安抚作用。因此,平时经常晕车的人,长途旅行时随身带上点榨菜,就能在观赏车程中美景的同时,收获美好的心情和健康的身体,一举多得。
在吃榨菜后可多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新鲜蔬菜、水果、大红枣、猕猴桃、橘子等。
8.风油精:乘车途中,将风油精搽于太阳穴或风池穴。亦可滴两滴风油精于肚脐眼处,并用伤湿止痛膏敷盖。
食盐过多易招雀斑教你正确吃盐
红枣等5种食物巧去黑眼圈
相关阅读
“隔年”防晒霜还能防紫外线吗
导致头发变白的原因,白发变黑的小妙招
不用花钱养颜的八种方法
尝试三个方法拒绝干燥粗大毛孔
白醋巧搭配,让你跟暗黄肌肤说再见
敷面膜6个误区需警惕
女人肝不好的三大症状,仲景逍遥丸春季养好肝一年少生病
枸杞子虽好,但这些注意事项需谨记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
0条评论
未登录,请
登录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一周新闻
more+
姨妈期要注意些啥?这些禁忌食物尽量不碰
1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2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3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4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5
立秋后应该吃什么水果
6
肾虚一定就是纵欲过度了吗?
7
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这些方法帮你从内到外调理
8
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到底应该补什么?
9
肾阳虚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10
临床中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备孕心态的呢?
11
同是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该怎么选?
12
白天暴躁如雷?晚上失眠?这是啥情况呢?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精索静脉曲张等常见生殖系统疾病会怎样阻碍受孕?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饿了就“心慌手抖”,可能跟这些疾病有关!
立秋养生,养阴润燥的几点诀窍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