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登录!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 索
热搜:
六味地黄丸
|
逍遥丸
|
月月舒痛经宝
|
太子金颗粒
|
天智颗粒
|
补益用药
|
妇科药
|
清热类
|
调脾胃
仲景
医药
文化活动
地道药材
中药经方
精品专题
仲景
养生
常识
节气
情趣
药膳
药
品
仲景中药
妇幼类
补益类
调脾胃
清热类
左归丸
逍遥丸
痛经宝
太子金
六味地黄
疾
病
妇科
男科疾病
儿科
老年疾病
互
动
仲景产业
视频欣赏
健康产品
仲景健康网
>
仲景养生
>
情趣养生
>
养颜护肤
到高原旅游如何应对高原反应
来源:现代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1/05/10
1301
分享:
近年来,除了到海滨戏水,到名山览胜,许多人还将目光投向了青藏高原、九寨沟等西南内陆高原地带,探访那里神秘的雪山、优美的雪域风光与藏族独特的人文环境。但是,伴随高原游出现的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症状,却使一些游客美好的情绪受到了不少影响。
为什么会引起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那么为什么在高原地区旅游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呢?这是因为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高原反应的症状有头昏头痛、心慌气短、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等。一般反应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
如何预防高原反应
高原缺氧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大影响,可引起心脏供氧不足,出现胸闷心慌、心跳加速,如果原来就有心脏病,则会出现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心衰等;在神经系统方面,则会造成头晕头痛、眼花、记忆力下降、失眠等;在呼吸系统方面,可能造成急性高原性肺水肿;缺氧同样可以对脑部、肾脏等重要脏器产生损伤。
所以想要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要进行几方面的工作:
充分休息禁烟禁酒 选择到高原旅游,就要在出游前1~2周充分休息好,避免工作、生活方面过于疲劳,同时还应该禁烟禁酒。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在高原反应预防上非常重要,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极易增加肺的负担,而高原氧含量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这种情况下会引起肺气肿。
尽量不做剧烈运动 到高原地区,尽量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并要多饮水。
预备药品与装备 携带氧气及预备药品。药品选择应以提高抗缺氧能力、改善器官的缺氧状况、具有多向调节功能的药品。复方丹参滴丸就是由天士力集团生产的预防、缓解高原反应的良药。
2010年年初,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完成美国FDA Ⅱ期临床试验,现已启动Ⅲ期临床试验。作为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中药,预防高原反应服用方法简单,可在登山之前口服或舌下含服该药,舌下含服起效非常迅速,一般3~8分钟起效,一次10粒,每日3次;高原反应强烈时可加服10粒。复方丹参滴丸的主要成分有丹参、三七、冰片等,可提高血流量,扩张心脑血管,提高红细胞变形性和红细胞载氧能力,提高抗缺氧能力,改善各种器官的缺氧状况,从而提高机体在缺氧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耐受力。此外,复方丹参滴丸还可以降低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细胞和脑神经损害,改善脑部微循环。
做好这些工作,准备好丹参滴丸,您还要对自己的体能进行锻炼,然后,就可以出发了!
女性黄褐斑 可服用养血清脑颗粒
有些花卉不适宜在卧室养殖
相关阅读
“隔年”防晒霜还能防紫外线吗
导致头发变白的原因,白发变黑的小妙招
不用花钱养颜的八种方法
尝试三个方法拒绝干燥粗大毛孔
白醋巧搭配,让你跟暗黄肌肤说再见
敷面膜6个误区需警惕
女人肝不好的三大症状,仲景逍遥丸春季养好肝一年少生病
枸杞子虽好,但这些注意事项需谨记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
0条评论
未登录,请
登录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一周新闻
more+
姨妈期要注意些啥?这些禁忌食物尽量不碰
1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2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3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4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5
立秋后应该吃什么水果
6
肾虚一定就是纵欲过度了吗?
7
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这些方法帮你从内到外调理
8
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到底应该补什么?
9
肾阳虚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10
临床中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备孕心态的呢?
11
同是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该怎么选?
12
白天暴躁如雷?晚上失眠?这是啥情况呢?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精索静脉曲张等常见生殖系统疾病会怎样阻碍受孕?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饿了就“心慌手抖”,可能跟这些疾病有关!
立秋养生,养阴润燥的几点诀窍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