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慢性乙肝(CHB)的治疗领域,虽然诸如治疗性疫苗、siRNA等前沿技术令人瞩目,但它们大多还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当前最核心、最主流的治疗策略,还是以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干扰素以及两者的联合治疗为主。这些方案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并通过不断优化,正帮助越来越多的患者无限接近“临床治愈”的终极目标。
慢性乙肝治疗主流的三大策略
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是绝大多数CHB患者的首选。它们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有效控制病情。目前的一线推荐药物包括恩替卡韦(ETV)、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以及国产原研药艾米替诺福韦(TMF)。这些药物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效果好。
干扰素,尤其是长效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的作用机制与NAs不同,它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清除乙肝病毒。其最大优势在于追求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即“临床治愈”。虽然副作用相对较多,但对于部分人来说它提供了有限疗程内实现停药的可能。
联合治疗将NAs的强效抑毒与干扰素的免疫激活优势相结合,形成了当前最高效的策略之一。比如在刚刚过去的第76届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大会上,TMF就发布了6项研究成果,其中就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TMF治疗CHB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治疗48周时,转换联合治疗组的HBeAg清除率和HBsAg清除率显著优于初治联合治疗组。两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均保持了良好的总体安全性。起始NAs治疗后序贯联合Peg-IFN α治疗,可能是促进HBsAg清除的一种合理且有前景的策略。
TMF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于2021年上市,结构与 TAF 类似,都采用了单磷酰胺化单酯化的ProTide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型药物在血中的稳定性。不过TMF的研发在进行结构优化时再次运用了甲基化策略。相比TAF,TMF在酰胺化基团上增加了一个甲基,进一步提高了脂溶性,加快了跨越细胞膜的透过速率。
TMF肝脏药物富集度较血浆高828倍,生物利用度较TAF提升50%,透膜率是TAF的5倍。药理结构上的优势使得在抗病毒治疗的初期,TMF 4周就能使HBV DNA下降3个log,5年的DNA抑制率高达95%,ALT复常率高达92%。同时TMF 5年累积e抗原转阴率高达68%,远高于同类药物。而且5年治疗的总体安全性良好,骨肾安全性高。
慢性乙肝的治疗选择是个体化的,不论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治疗方案,大家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与主治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审批编号HS-NP-C005-2511-00668_v1.0,有效期至2026年11月17日,过期视同作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