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请登录!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 索
热搜:
六味地黄丸
|
逍遥丸
|
月月舒痛经宝
|
太子金颗粒
|
天智颗粒
|
补益用药
|
妇科药
|
清热类
|
调脾胃
仲景
医药
文化活动
地道药材
中药经方
精品专题
仲景
养生
常识
节气
情趣
药膳
药
品
仲景中药
妇幼类
补益类
调脾胃
清热类
左归丸
逍遥丸
痛经宝
太子金
六味地黄
疾
病
妇科
男科疾病
儿科
老年疾病
互
动
仲景产业
视频欣赏
健康产品
仲景健康网
>
仲景养生
>
养生常识
冬季养生:南北有差异
来源:仲景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5/12/01
1550
分享:
南方人爱吃甜味的豆腐花,北方人爱吃咸味的豆腐脑。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方差异明显,人们起居、饮食等习惯大相径庭,所以南北方的养生方式需要辩证地对待。特别是在这寒冷的冬季,更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
南方百岁老人居多,北方胖子居多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百岁老人多分布在南方。2015“中国肥胖指数”已发布,北方肥胖率达35%以上,南方肥胖率则为27%左右。尤其东北地区,更是成为胖子的重灾区。
|
“为什么南方多百岁老人,北方多胖子?“
温度差异
南方常年气候温和,北方气候变化剧烈。当人们在20度左右的环境下生活,感觉最为舒服,而且有益于人体长寿。迄今为止,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认定的“中国长寿之乡”有60多个,但没有一个在寒冷的东北。也正因为北方天气寒冷,一来需要大量脂肪提供热量维持人体活动,二来新陈代谢速度比南方较缓,所以,胖子就此产生。
饮食差异
肥胖当然离不开饮食。在北方人的饮食习惯中,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偏多,酒桌文化也要比南方更重视,因此北方人更容易成为肥胖人群。
|
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冬季都是匿藏精气、科学进补的好时节。但毕竟南北有别,所以南北养生尽量不用一刀切的方式。南方和北方如何进行冬季养生?
南方祛湿要养脾
南方气候潮湿多雨,冬雨绵绵也不在少数。中医学认为“湿气通于脾”,在正常情况下,脾能够散布人体的水分与液体,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
如果湿气过重,超出了脾能够负担的限度,就会使水液在体内停滞,反过来影响脾的功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等情况。故《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在湿气过重的南方生活,祛湿要以养脾为主。
起居方面,尽量避免长时间呆在潮湿的环境中;趁着好天气把棉被晾晒一番,减少湿气进入体内。
|
饮食方面,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例如薏米、山药、莲子等。配合冬季进补,还可以吃一些姜、鸡肉、鱼等清补食物。
北方除燥要养肺
北方的冬天,雾霾天气较多,也特别干燥。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同时,肺为娇脏,喜湿不喜燥。干燥的空气从口鼻进入,最易损伤肺的津液,甚至脉络,容易导致咳嗽、咽喉不适等问题。
另外,肺外主皮毛,内与大肠相表里,故肺津耗伤,常见皮肤干涩、大便不畅等症。因此,在干燥的北方生活,养好肺至关重要。
|
起居方面,北方早晨来得晚,尽量早睡晚起。注重补水,给肺部增添津液。
饮食方面,北方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如牛肉、羊等。除了大补之品外,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例如雪梨、蜂蜜、银耳、百合等,都具有明显的润肺功效。
世界艾滋病日:关于艾滋病的10个常识
世界艾滋病日:正确认识、科学预防
相关阅读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立秋后应该吃什么水果
肾虚一定就是纵欲过度了吗?
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这些方法帮你从内到外调理
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到底应该补什么?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
0条评论
未登录,请
登录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一周新闻
more+
姨妈期要注意些啥?这些禁忌食物尽量不碰
1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2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3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4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5
立秋后应该吃什么水果
6
肾虚一定就是纵欲过度了吗?
7
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这些方法帮你从内到外调理
8
夫妻双方在备孕期间到底应该补什么?
9
肾阳虚的典型表现有哪些?
10
临床中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调整备孕心态的呢?
11
同是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和左归丸该怎么选?
12
白天暴躁如雷?晚上失眠?这是啥情况呢?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精索静脉曲张等常见生殖系统疾病会怎样阻碍受孕?
你了解左归丸吗?由什么成分组成,治疗肾阴虚?
饿了就“心慌手抖”,可能跟这些疾病有关!
立秋养生,养阴润燥的几点诀窍
痛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不是一种病,而是一串病!
夏季防暑补水汤谱
夏季出汗越多越好?这两种“汗”,提示健康隐患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