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秋燥别错用清热泻火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时间:2012/09/06
959
分享:
    自立秋以来,很多地方的气温居高不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仍贪凉饮冷以应对“秋老虎”。殊不知,季节变换了导致人们生病的原因也变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医师丁烈说:中医理论认为秋季主气为燥,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人体易感燥邪而发病。从燥邪的致病特点看,一是燥邪干涩,易伤津液。二是燥邪伤人,多从口鼻入而伤肺,所以秋天心烦口渴、鼻干咽燥,干咳少痰者很多。因此,也使很多人形成错觉,认为自己上火了,自行购买寒凉的药物以清热泻火。

  其实,燥邪有外燥与内燥之分。外燥是因外感燥邪而发,应服用轻宣燥邪之剂,代表药物如杏苏散。内燥则或由热盛伤津或汗、吐、下后伤津或素体阴血亏虚等原因引起;多伴毛发干枯、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应服滋阴润燥药物,如清燥救肺汤或养阴清肺汤之类。

  总之,初秋虽然还热,但不要过于贪凉,有病也别一味清热泻火,一定去医院辨明原因,以免耽误自己的病情。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