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流感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以A型(甲流)为主,但B型(乙流)的活跃度上升。微博上,关于“甲流刚好又中招乙流”的话题,也一度冲上了热搜。
其实,甲流和乙流很难区分,二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几乎一致,只能通过去医院验血或做呼吸道分泌物检测来确诊,在治疗上也没太大区别。医学专家提醒:当下春运即将来临,人员流动加速,除了甲流乙流交替流行外,支原体感染、新冠病毒等“混合感染”的情况依旧存在,市民出行需做好防护。
起病急、病程快,流感早期治疗是关键
尽管很多人对流感病毒这个称呼并不陌生,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并非人人知晓。在症状方面,流感除了会有发烧、咳嗽等普通感冒的症状外,还会出现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在用药方面,二者的治疗药物也有所不同。
流感,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即传染速度快,发病速度快,病程进展快。故而在流感发病早期,抑制病毒在体内的繁殖速度,给人体的免疫系统争取时间就至关重要。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可能引起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目前,临床上治疗流感的常见西药包括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抗流感类西药作用相对单一,如果不是流感病毒感染,有些西药是无效的。此外使用西药治疗流感时,除了对症用药外也要控制好用法用量,以免造成耐药性。
不同于作用成分单一的抗病毒西药,中成药大多是由多味药物组成,作用靶点更多样,药效发挥途径更全面。这也是很多家长在治疗儿童流感时,由于担心耐药性的问题而更倾向于选择中成药的原因之一。
中医药防治流感,治疗思路更开阔
在中医看来,不论是流感、新冠还是支原体感染,均属于“外感热病”的范畴,即因外邪(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常表现为入里化热,故而归为“外感热病”。
以流感来说,流感病毒一直都有,为何只在某些特定时段才会大流行?中医认为,流感病毒之所以流行,多因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冬时应寒而反温,致机体卫外薄弱或功能失调,时行邪气(病原体)乘袭所致。也就是说,如果人体正气充足,就会对流感病毒有免疫作用,即便感染也很容易康复。基于这种认知,历代医家就专门总结了“扶正祛邪”类方剂,其中以玉屏风散最为经典。
当外邪(病原体)侵肺后,又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会表现出病程、症状的不同。如出现发烧、流涕(浓稠色黄)、咽痛、吞咽困难、怕冷、倦怠、乏力等症状。中医则会根据这些不同症状,给出不同的用药方案。比如在近期发布的《2023年北京冬季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中就提到:若兼见头痛、咽痛、口渴、便秘者,酌情考虑使用柴石退热颗粒。
对于外邪(病原体)的辨析,中医并不会执着于区分它们是流感病毒还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或是其他病原体,而是从症入手给出用药方案。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例,在《湖南省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2023年版)》就提到:当患儿出现发热、咳嗽、痰稠色黄、咽红、舌质红、苔薄黄等症状时,可以使用金叶败毒颗粒;当患儿出现病程迁延、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等症状时,可使用玉屏风颗粒等中成药。
用现代科学,讲明白中药作用机制
虽然中医使用中药方剂治疗流感类外感热病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如何将中药方剂的治病原理、治疗效果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说清楚讲明白,一直是困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难题之一。为此,很多科研团队都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以化湿败毒颗粒为例,曾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论文《化湿败毒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和抗炎活性成分研究》,就明确了化湿败毒颗粒“7种成分、5个靶点、2条途径”的作用机制,将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说的明白透彻,并将这一研究成果直接发布在了美国顶级的医学学术期刊上。
另外,中药防治流感既可以联合西药使用,也可以单独用药,且中成药在单独使用时效果并不比同类型的西药差。以金叶败毒颗粒为例,研究表明,金叶败毒颗粒每日生药材服用量达100g,可快速改善症状。可在2天内缓解咽痛,20小时体温复常,并具有抗炎和抗感染的作用。
春运出行防护,提升“一老一小”免疫力是关键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运,人员加速流动,呼吸道感染疾病交叉风险增加,做好防护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儿童、老人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来说,发生流感等呼吸道感染后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或者重症情况,故出现感染后,应早期鉴别诊断很重要,有助于尽早实施针对性治疗。
对于一老一小以及有基础病的人群来说,除了对症用药外,增强免疫更是关键。以前文提到的玉屏风散为例,此方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目前可检索到推荐玉屏风颗粒(与玉屏风散一体同源)的指南共识近百篇,在各地发布的“中医药防治流感”的方案中,几乎都有玉屏风颗粒/散的身影。不论是用于预防感染还是助力病后恢复、防止病后反复,玉屏风颗粒都是一款值得推荐的家庭常备药。
最后,专业医师提醒: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返乡探亲,戴好口罩,接种疫苗,常备药物都是必须做好准备的。在用药方面,需谨遵医嘱,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切莫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