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九岁正是生命中的花季,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的频频上演,让众多父母心痛不已。让人倍感沉重的是,自杀人群呈低龄化趋势。
从2009年1月至今,设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的郑州市120中毒急救中心共收治437例服毒自杀的患者,其中20岁以下的273例,占63%;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今年抢救的200多例自杀患者中,2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0%左右;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科今年收治30多例自杀患者,80%以上未满20岁……
如花的生命,未及绽放就黯然凋零,究竟何因造成这种令人痛心的结局?如何才能杜绝悲剧重演?家庭、社会、青少年自身都应反省。
自杀悲剧频频上演
悲剧一“儿子啊,早知道你会走上绝路,我干吗要吵你啊!”得知年仅18岁的儿子因服毒抢救无效死亡时,冯女士顿时哭成泪人。
18岁的儿子李明一直是冯女士的骄傲,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他很争气,整天埋头学习,从小到大都是学校的尖子,所有人都看好他: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
今年高考,李明因发挥失常,高考成绩远低于预期。得知消息后,冯女士一家陷入巨大的失望中。自尊心很强的李明把自己锁在小屋里,拒绝和任何人交流。
7月25日,冯女士为儿子送西瓜时,敲了很长时间门里面都没有反应,透过窗户才看到儿子瘫倒在地,地上扔了一个百草枯瓶子。她赶紧拨打120,然而因为服用剂量太大,当地的医院束手无策,等被送到郑州大学一附院急诊科时,李明已经肾脏衰竭,永远离开了人世。
悲剧二:
孙丽,郑州某职业中专的学生。因为是独生女,从小备受家人溺爱,不但娇气,脾气还很大。去年孙丽谈恋爱了。前些日子父母得知后,认为女儿年纪尚小,怕她沉溺于感情会耽误前途,就劝了她几句。
父母几句善意的劝导,让孙丽无法容忍。7月20日晚,她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瓶安眠药全部吞下。幸亏母亲起夜看了一眼她的房间,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抢救。
“你们为什么要救我,让我去死,我恨你们!”孙丽被抢救醒来后,冲着父母大吵大闹。此后,尽管父母和医护人员竭力劝说,孙丽还是不愿搭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