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2002年~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了1050万人,今年全国高考人数仍将超过1000万人。但今年出现了显著的“高考降温”现象,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有分析认为,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从报道中,我们还知道,一些高三学生这样解释自己放弃高考、报读职校的决定:上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还是学门技术更重要。职校人士也直言,“职业教育的就业状况甚至比一些普通高校好,这使得职教也逐渐成为一些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而中学教师认为,“高考人数下降,不是坏事。”
“不是坏事”是一种很奇特的结论,因为高中阶段,不仅课程内容高度对接大学,而且教育教学模式并无益于对学生动手能力、适应社会意识的培养。这就是说,读了高中不去考大学、转而报读职校,各家对三年高中教育的投资完全打了水漂,适龄学生的宝贵青春也被浪费了1100天。
近年来教育界教改、课改花样百出,却因为高考的存在未能改变中学教育应试导向(相反还有所强化)。这些改革的社会成本,以及眼下放弃高考的代价,全部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怎么能说“不是坏事”呢?
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以及许多已就业的青年)如今极其热衷公务员考试?为什么围绕高考会衍生出所谓“移民高考”,以及今年频频曝出的“冒名顶替”事件?为什么中考、“小升初”、小学学位的争夺在大城市已经不亚于官场跑官买官的热度?……种种不同问题的答案,实则都指向了我国现有的教育-人才体制,以及它背后的阶层流动机制。必须承认,(优质)小学学位之后,再延续“小升初”-中考-高考-国考(公务员考试),这已经构成中国小孩获得(延续)社会承认的“独木桥”。尽管媒体和教育专家总是热衷谈论从不同环节脱离这条“独木桥”而发奋获得事业成功的典型案例,然而民众还是基于认识性常识和经济人理性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之所以是“案例”、成为“新闻”,就在于该种成功几率的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