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四: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有着较好的优势,而对于婴幼儿鼻塞,请问管老师,中医又是如何认识,又有什么怎么治疗的?
管志伟:《黄帝内经》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也就是说鼻腔是肺的门户,鼻的通气和嗅觉必须依赖肺气。肺气调和,才能鼻窍通利、嗅觉灵敏,如果外来风寒袭肺,则鼻塞流涕,影响嗅觉;如果风寒郁而化热或外感风热犯肺,则肺有燥热而鼻孔干涩;如果邪热壅肺,往往有气喘、鼻翼扇动等症状,因鼻的功能与肺的功能息息相关,因此治鼻先治肺。反过来讲,鼻窍不通,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受阻,然而肺与大肠又像我们的衣服一样存在这表里关系,因此鼻窍不通、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异常,进而出现大肠传导糟粕功能失常以致于出现便秘等症状。便秘又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而我们的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也就是说肺脏功能受到脾胃功能的濡养才能发挥功能,中医五行学说中脾脏为肺之母亲。也就是说,脾胃、肺脏、大肠之间的功能息息相关,而鼻的功能又影响了脾胃、肺脏、大肠的功能,因此婴幼儿鼻塞等鼻部症状不缓解会出现纳差、大嗝、呃逆、呕吐、咳嗽、便秘等脾胃、肺脏、大肠脏腑相应症状。
由于肺开窍于鼻,故而鼻病首先责之于肺,小儿肺气虚弱,感受寒邪使肺气虚寒,鼻失温养,致使鼻塞流清涕,鼻粘膜淡红;或感受风热邪气壅滞上逆鼻窍,致使鼻塞流浊涕,鼻粘膜充血;其次,小儿“脾常不足”,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会上犯鼻窍或湿聚成痰、痰湿犯鼻,致使鼻塞,鼻涕白黏量多;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之后易于热化,热盛伤津,津干则燥,燥盛则痒,致使鼻痒、鼻干,常喜揉鼻;正邪相争,欲祛邪外出,则见喷嚏频作;中医五行之中肾脏为肺脏之子,因此久病及肾,肾脏本为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肾气或肾阳不足,内脏失于温养,寒水上溢而致鼻流清涕,肾气是人之正气的根源,气之根在于肾,肾虚摄纳无权,气不归元,阳气易于耗散,常自行汗出,腠理营卫失和,易于反复感邪而鼻塞,如果鼻塞反复不能缓解或反复出现鼻塞,应从补肾入手。
中医药治疗鼻塞需要辨证论治,临床常分为以下4种证型治疗:
(1)外感风寒证:主要表现为:鼻塞较重,喷嚏频作,涕多而清稀,讲话鼻音重。全身可见头痛,恶寒,发热轻。舌质淡,苔薄白。治疗原则常以:辛温通窍,疏散风寒,方药可选用御寒汤合苍耳子散加减,常用中药有:麻黄、羌活、白芷、苍耳子、干姜、辛夷、荆芥、细辛等药物。
(2)外感风热证:主要表现为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鼻涕黄稠。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舌苔白或微黄。治疗原则常以:辛凉通窍、疏风清热。方药可选用银翘散合菊花茶调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中药:金银花、淡竹叶、桑叶、菊花、薄荷、鱼腥草、黄芩、石菖蒲等。
(3)肺经蕴热证:主要表现为鼻窍窒塞,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鼻涕色黄而黏,可伴有口干,咳嗽痰少而黄,舌尖红或舌质红,苔薄黄。治疗原则常以:清热散邪、宣肺通窍。方药可选用:黄芩汤加减。常用中药:黄芩、连翘、薄荷、赤芍、桔梗、败酱草、路路通、川芎等。
(4)肺脾气虚证:主要表现邪滞鼻窍,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重时轻,流稀涕,遇寒时症状加重,头部微胀不适。肺气虚者课件见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白薄。脾气虚者可见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治疗原则常以:补益肺脾、宣通鼻窍。肺气虚以温肺止流丹加减;脾气虚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中药:选用人参、白术、黄芪、茯苓、扁豆等健脾益气,细辛、荆芥、石菖蒲、苍耳子等宣通鼻窍。
温馨提示:若是儿童不舒服,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去当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师面诊,不建议自行服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