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疾病>儿科>育儿知识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健康的父爱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0/10/21
1930
分享:

    一般父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种现象:无论是打骂或是严厉的苛责后,都会在冷静下来后悔,于是采取种种方式加以弥补,比如给孩子买东西,或是带孩子看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大多数父亲都宁肯用行动表示内疚,而不会亲口向孩子道歉。

    或许父亲们都怕在孩子面前失去尊严吧?总之,许多人认为认错或道歉是一种示弱的表现,因此孩子,特别是儿子也会从父亲那里得出“决不认错”的经验。

    当然,我们不好去让父亲们一定低下头来忏悔,本性难移,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发烧,这些都是千古教条,不易改变。

    不过我本人却是个例外,从儿子生下来到现在(8岁),我已经正式向他作过不下五次道歉。那的确是因为我的过失,因我的情绪失控而让他受了委屈,或是因我的不小心而让他摔了跟头……,我为我的过失诚恳地向儿子道歉,但事实证明,我并没失去什么,相反,我受到儿子和妻子的尊重,因为我也会向妻子道歉。

    向亲人道歉算不上美德,倒应该是一种常态。比如当我和妻子吵嘴的时候,如果她有一句话说中了我的要害,真的让我感到那就是我的问题所在,我会当即止住情绪,让自己静止片刻,然后对她说:“你说的有道理,我的确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般情况是:当即,我们的发作会止住,就算妻子的余怒未消,可能继续唠叨几句,但战争即会终止,大家不会再怄气——即使是当着孩子的面,也会如此。问题是,我不觉得我丢了面子,因为对方不是外人,是把生命托付给我的人,在他们面前,又有什么可保留的呢?

    重要的是孩子看到这一切后,不单会生出“向爸爸学习”的心,还会传递给他一种“变通”和“调整”的智慧。

    为什么?因为孩子眼中看到的和大人不同,当他看到父母吵嘴或对他严厉时,感受到的是气氛的紧张,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感,他怕局面失控,因为失控就是暴力或分裂,那对他来说才是真正可怕的结果。因此,通过道歉(或示弱)便可化解气氛,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调节气候”的方法,是控制局面的手段,是让大家休战、平和的技巧,就像一个有经验的司机,当汽车失控的时候,会冷静地采取措施,让一切转危为安。

    因此,道歉有时候是一种智慧,特别是对孩子。但一味地示弱就会变成没有界限,有时候还会为孩子留下一个“阴盛阳衰”的经验。那么,他们也会记住这个经验,将来成家时,同样会如此。

    所以,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分寸,一般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严厉而不镇压

    特别是当孩子因得意忘形而失控的时候,有时候会惹祸,此时,父亲一定不能真的发作情绪,要知道,惹祸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是暂时性的,连大人都有失误的时候,就更别说一个孩子。那么此时,表演一下权威性是可取的,不是苛责和打骂,而是表情严厉一些,采取审视和注目,有点像首长下命令时的状态。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别真正吓坏他(她)”的分寸。

    比如我的儿子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是99分,因一个字的小马虎,显然那是不该错的。当他告诉我时,我们正在吃饭。听到后,我的语言和表情不再在丰富,保持了几分钟的沉默,这时儿子会有感觉,于是他非常老实地吃着饭,话也不再多。

    气氛酿成后,不要急于说教,因为儿子正感受着恐惧,一个不安的人不会冷静地听取意见,进而,如果经常在吃饭时令他恐惧,他的胃肠道还有可能出问题。但沉默本身一定会有一个效果——他会安静地吃完饭,而且比平时吃的干净,还会主动去洗碗、漱口。

    我儿子就是这样,之后他静静地回到自己房间,大声读起课文(以取悦我),此时,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且一定要装作“领他的情”。于是我的目光变得温和,点头夸他的课文读的好——这个过程中,教他知道吸取教训,主动改正错误,而且不放过自己的马虎。

    但错误的做法是:剥夺他吃饭的权利,骂他或打他,或命令他站在一边反省(体罚)。要知道,孩子在长身体的时候,不管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要破坏他的身心健康,即不要破坏其正常的生活习惯,更不能发作时不顾一个孩子的承受能力而羞辱他或以各种形式情绪化,比如哀声叹气、摔东西或摔门就走,也不能把战火引到爱人身上,什么“都是你平时娇惯的结果”,或“你怎么把孩子教成这样”,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过失十分严重,自己导致了家庭战争和家庭分裂,自责感会引发罪恶感,从而形成刺激,导致如考试怯场、厌学等,甚至有可能引发抑郁。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