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健康网>疾病>儿科>育儿知识

儿童理财教育:家长不容忽视的问题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10/03/01
1218
分享:
    春节期间,孩子们是最快乐的,很多孩子都收到了不菲的压岁钱。长长的寒假,热闹的春节,让人动心的压岁钱,怎么花呢?是买自己一直惦记着的玩具,还是给自己的摩尔庄园充值…… 

  不仅仅是春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年轻的家长、疼孩子的长辈平日生活中也毫不吝啬在孩子身上花钱。并且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给孩子零花钱的数目也是越来越多。可是在给孩子零花钱的同时,许多家长心中也有很多困惑:

  孩子有了钱之后会不会由着性子乱花?我们能不能将零花钱当做对孩子的一种奖励,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就给,犯了错就不给?能不能启发孩子通过家务劳动来挣钱?如果给零花钱的话,该给多少?要不要干预孩子花钱?要不要鼓励孩子把钱都存起来?

  如今的孩子不缺钱,缺的是如何花钱。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花钱成了年轻一代家长的新课题。 

  孩子该不该拥有零花钱

  一位朋友告诉记者:她家孩子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最近发现孩子经常买卡片、玩具回来,每次都说是同学给的。后来才发现自己钱包的零花钱少了很多。原来孩子每天偷偷拿3-5元钱出来花。她真怕孩子学坏,不知道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给多少?

  于是,记者随机调查了身边的一些家长,发现99%的家长都给孩子零花钱。这些人认为,零花钱是孩子成长的必需,但怎么给,给多少是个学问。大家都认同的一个观点是:给孩子零花钱,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钱的用处!也可以让孩子知道1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如果不给孩子钱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自卑感和走向叛逆的道路!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零花钱给的时间和数量应该有所改变。

  接受采访的一位周女士说,她家孩子是从五年级给零花钱的,开始是每个月5元,后来孩子把家里的报纸、矿泉水瓶收集了卖给收废品的,有过一分不花到后来积很多又每天买吃的一下子花完的过程。现在孩子学会了记账,知道经常看看自己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周姐姐家境一般,她的孩子潜移默化地受着她的影响,现在已经知道精打细算地花钱,零花钱也已经成功地积攒到几百元,比起那些上班的“月光族”,俨然一副“理财小精英”的模样。

  孩子会不会“拜金”

  也有一些家长不想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到钱,害怕孩子会变成“小财迷”,小小孩子就一身的“铜臭味”。可一味限制也不是办法,毕竟孩子身边有很多同学都有零花钱,都能自己决定买一些小东西,他还是很羡慕的。拼命约束小孩花钱,会令小孩变成“吝啬鬼”。

  小明的爸爸妈妈都是做生意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崇尚“会花钱才知道挣钱的重要性”,从来不限制小明花钱,小明身边总会有一些孩子围绕着,他也常常请这些同学吃东西,小明对此很是得意。可这种不加引导,不限制孩子花钱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这样会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在零花钱的给付上都和孩子有口头上的“家务协议”,比如,孩子倒一次垃圾给1元钱,扫一次地给2元,甚至练钢琴、练书法、考试成绩达到多少分数等都明码标价。要说,这种方法挺不错的,既给孩子钱了,也没乱给,毕竟有正当的理由。

  可同样是“家务协议”,刘女士的儿子却变成了一个“小财迷”。“让他做任何的事情,他总是先谈钱,拿了钱才肯动手!”“时间一长,我发现他越是有钱,就越是对很多东西不在乎了。有时忘了铺床,被扣了钱,也无所谓。”这让刘女士很是郁闷。

  给零花钱要讲究方法

  刘女士的出发点虽然好,但是混淆了一些问题。钱是劳动换来的,但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赚钱。孩子不是家庭的雇员,孩子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学习等,本来就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就不应讲价,否则就混淆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可能会给孩子造成错误的意识。让孩子认为什么事都可以拿钱做交易,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甚至对父母和社会缺少感恩之心。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例如美国,家庭培养孩子对钱的认识和理财能力都比较早,社会对孩子“财商”的基本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在购买时作出选择;5岁知道钱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法国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家庭理财课程”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不知不觉让他们建立理财的意识。这是值得中国家长们借鉴的。

  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家长可以以如何打理压岁钱和零用钱为切入点,逐步在实践中扩充理财知识。另外,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参加家庭财务会议,让孩子懂得柴米油盐之贵,知道生活的艰辛,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品性。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