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
患儿何某,女,出生25天,其母亲刘某,28岁,农民,近期咳嗽、发烧、嗓子疼痛,使用青霉素治疗,一次640万单位,加入250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天2次。患儿在母亲用药的第1天,就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马上送入医院急救中心治疗,确诊为“青霉素过敏”,立即将患者置水平卧位,足部稍抬高,迅速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mg,5~10min后重复使用肾上腺素0.1mg,用0.9%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静注,同时保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等,经过3个多小时抢救,患儿才转危为安。
【用药分析】
该患儿是因为母亲使用青霉素后,通过哺乳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典型病例。青霉素是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但是容易通过母亲乳汁分泌进入婴儿体内,进而引起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以导致休克,临床对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一旦出现异常必须立即进行抢救。
【病例2】
患儿张某,男,出生6个月,其母亲魏某,31岁,纺织厂工人,1周前开始出现发烧、咳嗽、咳痰,肺部有湿啰音,医生诊断为“肺部感染”。因魏某对青霉素过敏,于是使用乳糖酸红霉素针静脉滴注,1次0.5克,用注射用水溶解后,加入到250毫升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天2次。用药10天后,患儿张某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到医院儿科就诊,肝功检查示转氨酶明显升高。医生询问病史后,考虑为母亲使用红霉素引起。
【用药分析】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支原体感染等,可以代替青霉素用于过敏患者。对乳母使用红霉素,特别是通过静脉滴注时,它在乳汁中的浓度要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4~5倍。红霉素可引起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及偶发皮疹,如婴儿吸吮了含大量红霉素的乳汁,可能导致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所以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使用红霉素。
【病例3】
患儿让某,男,出生8个月,其母亲连某,30岁,个体经商者,前一段时间因为受凉感冒发烧,使用抗感冒药物后有好转。1周前,连某出现高热、寒战,咳嗽不止、咳黄色粘痰,痰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哌酮、头孢曲松耐药,对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于是使用硫酸丁胺卡那霉素,1次0.4克,1天2次,加入到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使用1周后,患儿出现听力下降。诊断为使用丁胺卡那霉素所致,立即停用连某的丁胺卡那霉素,并对患儿进行治疗,而后患儿听力逐渐恢复。
【用药分析】
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不动杆菌、枸橼酸杆菌以及沙雷杆菌和肠杆菌的部分菌株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是该药物可导致乳儿中毒。丁胺卡那霉素是耳毒性抗生素,对听神经和肾脏有毒性损害,易致婴儿耳鸣、听力减退和蛋白尿等,给新生儿哺乳的母亲尤当忌用。
现在临床上常见的能够进入乳汁,容易对婴儿造成危害,需要慎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抗菌药物类,这类药物主要有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硫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二为甲状腺疾病治疗药物,这类药物如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等,服药后因乳汁中浓度可为血中浓度的3倍以上,最高可达12倍之多,容易造成乳儿肝功能损害;三要考虑镇静催眠类药物,癫痫乳母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时,婴儿可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而出现嗜睡、虚脱、全身瘀斑。使用安定可导致乳儿体重下降和高胆红素血症;溴化物可引发乳儿皮疹和嗜睡;四应警惕一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大剂量皮质激素、口服降糖药、放射性碘、麦角生物碱、二甲麦角新碱、锂盐,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大剂量阿司匹林等。
【温馨提示】
1.哺乳期妇女要慎用上述药物,如果使用,应该权衡利弊,不可盲目使用。
2.药品说明书没有明确的不良反应说明的药物,尽量不要选择。
3.中草药、中成药物在使用时,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确定没有禁忌后,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