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小心潜在危险,谨防不良反应

来源:仲景健康网发布时间:2009/06/12
1706
分享:
       无论在城市大医院还是在乡村小诊所,随时可见正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有些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中老年人,已经把输液当成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经常要求医生给输点液,自认为这样做就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展。不可否认,输液可达到给药、补充营养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病手段。不过,输入患者体内的药物远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纯净”。相反,输液瓶中有时混有肉眼可见的药瓶橡皮塞碎屑及显微镜或电镜下可见的微粒异物、结晶体、纤维等。这些微粒可能给患者带来潜伏的有时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如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微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等。因此,输液增加了潜在的危险性,甚至会危及生命。

  呕吐腹泻:补液补出“水中毒”

  壮壮这几天腹泻,每天拉稀水便10多次,呕吐数次,并伴发热,妈妈带他到个体诊所输液,还没输完,壮壮便处于昏迷状态,烦躁不安,呼之不应,四肢间断性抽搐。妈妈赶紧打车将壮壮送到大医院,医生询问了病史,给孩子作了全面体检后,考虑为输液不当所致水中毒(稀释性低钠血症)合并脑水肿,化验血钠值为118毫摩尔/升(正常值为135~150毫摩尔/升)。诊断明确后,立即给予供氧、补碱、静滴高渗氯化钠溶液等治疗,病儿终于转危为安。

  医生点评:水中毒亦称稀释性低钠血症,是指体内水分过多,导致血液稀释、血钠浓度降低的情况。临床上,输液导致水中毒并非少见,幸好大多数为轻度水中毒。该病儿由于短时间内水分进入体内过多,超过了肾脏的排出速度,过多的水使细胞外液稀释为低渗液,细胞因水进入而发生水肿,造成水中毒。病儿表现为精神萎靡,全身无力,肌张力降低,体重增加,浑身浮肿,尿量先增后减,呕吐、腹胀。脑水肿明显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儿生命。其实,对于急性腹泻并轻度脱水的病儿,治疗首选口服药,并不需要静脉输液。

  脑血栓:输液输出“肾功能衰竭”

  老王40多岁患了脑血管病,听人说每年输两次液可以预防脑血栓,便通过关系坚持去一家小医院输液,想不到却引起了肾功能衰竭。

  医生点评:这是输液反应造成的。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仅危险因素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肥胖、吸烟、红细胞压积增高等20多种,只有针对性地、坚持不懈地治疗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控制脑卒中的发生。输液只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如脑栓塞、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等,应由医生视病情决定选择哪些药物静脉滴注,因有的药物能稀释血液、改善脑局部病灶的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有的可抗血小板聚集,有的有溶栓作用等。特别是溶栓治疗必须在有条件的大医院进行,因其副作用是易引起出血。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提交后将在24小时内审核完成。如有违规言论将直接删除。)0条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