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则关于80后养老的新闻,有74.1%的80后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无法照顾老人的话题,使我深有感触,从而让我产生了城市80后与农村80后在父母养老上的不同观念的类比。做为一个农村娃的我,对于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我也感受到了这种压力,如今在城市中打拼挣来的钱,就是怎么样积赚下来,为父母做养老用,而至于结婚三年的妻子,同样抱着这样的念头与我在外地打拼,让以后的父母不为生老病痛担忧而拼命地挣钱,至今连小孩也不敢要,一是怕失去工作的机会,二来是现在的抚养孩子的费用实在太高,只想等几年后日子再过宽裕些,再要孩子。
我想,关于赡养父母的问题,是天经地义的。而在我们农村,这种信仰历来是捧为为人处世之道的根本,所谓的百善孝为先,如果连抚养父母的这最基本的义务无法尽到的时候,就根本抬不起头来做人。然而事实的因素在于,我们80后面对的是两个人抚养四个老人,或之是八个;因为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前提下,社会家庭模式造就了这样的结构方式。而这样的家庭结构构成条件下,面对当今物价上涨,医疗费用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作为80后的妻子与我总算面对到了生活带来的压力。
记得在一个月前,妻子的母亲打来电话,说是老丈人身体不大舒服,原因就是天气过热,还执意要到田地头忙农活,结果在那烈日下呆了几个小时后,病恹恹地回到家,丈母娘看到一向精神抖擞的老丈人的神色,用土方法抓痧之后还是不见好,浑身没有力气,赶紧把他送到镇卫生院,结果几天下来,花了一千多元钱。未了,丈母娘还在电话那头对妻子说,这年头,啥都可以不好,但就不可以身体不好,我们俩个老来就指望你们了。妻抓着话筒,直到听说爸爸没事了才安下心来。 是啊,作为农村人,年老的时候最怕的是什么呢?就是生老病痛。不象城里人,生活有保障,有社会医疗保障救助,可以享受医保。但是我们农村人,却无法享受到这种机制下带来的福利。先不说现在在全国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对于我们那种穷乡僻壤,一年在田里头忙活下来的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的温饱时,养老保险成了一道水中的黄花,看的着摸不得。而在这种前提之下,生老病痛唯有指望在外谋生的子女,希望我们这样的农村工薪族,在外打工的收入贴补家用或之是提供生活上最基本的保障。
而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因为盲肠炎没有及时就诊,差点儿倒地了自家的坑台上,而在村里的书记张罗下,好不容易地凑足了看病的钱救回了母亲的一条生命。当时用母亲的话来说,想想忍一下就过去,没想到这病竟会如此害人。想想啊,一场病,简单的盲肠手术,因为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结果花了五千多元才得能看好。而这钱,只到我初中毕业后到外省打工才逐渐还上的。而现在这时间整整过去了13年,所有的东西都水涨船高,这个时候我在怀疑,今天若是至亲的人生老病痛,自己没有存钱的前提之下,看着亲人受病痛折磨,那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或许,母亲当时的情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钱才可以让亲人无虞。在我后来的工作中,我总是节衣缩食,一直推崇着钱要用在刀刃上的想法,竟可能的节省一切开支,在那微薄的工资里,把生活费用压到最低。这样的做法,只是为了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能让自己挣来的钱递在父母的手中,让他们脸上斑驳的皱纹绽放开来绘成一幅美丽的图案。结婚以后,总以为一个家在两个人的努力之下生活会有好转,压力也会放松一些,但是现状告诉我们。生活就象陀锣,容不得你半点松懈。我与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但是长辈的一切成了我们生活的重心,如何来让他们安享晚年是我们的目标。于是,赚钱成了我们的坚强活下去的理由,为他们养老送终成了我们的唯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