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就几千年来配制中药一直靠“手抓戥称”(戥:děng,一种小秤),容易出现称不准、分不匀等弊端,就让不少人放不下心。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两年前就开始了小包装中药饮片的推广试点,目的就是想改掉传统抓中药方式的不科学性。如今,这一制度推行得如何呢?一位读者的来电再次引起了记者对该制度的关注。
患者投诉 手抓配中药出现剂量偏差
日前,一位读者打来电话说,他的一位长辈在豫东某中医院抓了7剂中草药,回家仔细一看,竟然发现其中的某种药材,在一剂药里的数量有另两剂药的总和那么多,他因此非常担心煎服后的最终疗效。
读者的这番话,让记者突然想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07年8月份起,就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9家中医院,开始了小包装中药饮片的推广试点。2008年9月,又专门下发了《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小包装中药饮片,其最初和一贯的考虑就是为了避免传统手抓戥称配制中药所造成的称不准、分不匀、效率低等问题。
如今,小包装中药饮片在省会郑州各中医院推广情况如何呢?记者为此展开了相关调查。
记者探察 多数中药房配药仍靠手抓
在省会郑州某中医院,记者跟随一位要抓药的患者,走进了该医院的中药房。透过小窗口递上药方后,工作人员让患者坐那儿等候,等叫到自己的名字再来领药。
透过窗口记者观察到,药房最里面是一排排列整齐的抽屉式中草药柜,中间是一张专门用来摆放铁簸箕的宽大桌案,药剂师人手一杆戥子,不时地根据中草药柜子门上的药名打开抽屉,取出若干药材放在戥子里面称量,而后再用手抓一些,分别放进桌案上的铁簸箕里(有的药剂师是抖动戥子使药物落入铁簸箕),药材凑齐后,每个铁簸箕里的药物就是一服,用牛皮纸袋装起来。
一位刚买过药的老大娘,在已经离开医院后好像突然发现了什么问题,再次用报纸包着刚买的中草药,找到药房里的工作人员问:“我看医生开的药方上有乌骨藤(音)这味药,可在这服药中好像并没有发现呀,你给看看是咋回事?”药剂师打开药包,一点点地将这味药找出,指给老大娘看,老大娘才放心地包起药离开了。
省内一位知名老中医告诉记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开出不同的药方,一服药中至少有十几种药物,对每种药物的剂量要求非常准确,如果药剂师称不准、分不匀难免会影响疗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科长王凤杰说,为了避免分药不均的情况,医院一般都会要求药剂师在分药时采用等量递减的方法,也就是说药物分至每剂药后,都要再次称量一下确保剂量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