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和几位同学聚会,饭桌上气氛热烈,大家连干三杯酒。不一会,小李就感到明显的不适,先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继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原来,小李这两天因为牙痛,一直在服用甲硝唑片,发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乙醛中毒。
【药师提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通常在肝脏迅速而完全地被氧化。首先在肝脏内代谢变成乙醛,再氧化成乙酸盐或乙酰辅酶A,然后继续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体内这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需依赖酶来完成,如乙醛氧化时,需要乙醛脱氢酶的参与。
甲硝唑具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服药后饮酒,酒的代谢物乙醛便不能进一步氧化,血中乙醛的浓度明显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便会出现面部发热、潮红、眼结膜充血、胸闷、心慌、恶心、呕吐、口干、出汗、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视觉模糊、精神错乱等症状,甚至休克;更严重的还会发展为呼吸抑制、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乃至死亡。这种反应一般在用药与饮酒后15~30分钟发生。
除甲硝唑之外,乙醇还与不少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服用可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有可能增大药物的作用或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的疗效,增加毒性和不良反应。
1.抗菌药
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药物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而乙醛脱氢酶又是分解乙醇的重要酶,缺乏时就阻断了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进一步代谢,导致体内乙醛蓄积中毒,出现皮肤潮红、头痛、恶心、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对心脏病、脑血管病患者有致命的危险。因此,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此类抗菌药,均应忌酒。
酒与抗结核药利福平同期服用,所含乙醇能影响人体对其吸收率,降低生物利用度,并加重其对肝脏的损害。酒中所含乙醇能加重环丝氨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症状,如头痛、头晕、嗜睡等,甚至引起惊厥。
2.神经精神类药
乙醇是肝药酶抑制剂,可使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代谢减慢,从而使药物的镇静及呼吸抑制作用大大增强。乙醇还可与水合氯醛结合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三氯乙醛,使毒性加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加之乙醇本身对中枢神经也有抑制作用,因此酒与这些药物合用非常危险。
同时,饮酒可激活抗癫痫药的药物代谢酶,加速这类药物的代谢,而降低药效。
对精神病人来说,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等能抑制乙醇代谢,使乙醇分解缓慢,加重颜面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酒与阿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多虑平等同时服用,能加快其代谢,导致这些药物毒性增加。
3.解热镇痛药
乙醇能促进胃酸分泌、损害胃粘膜,若与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合用,则加重对胃肠粘膜的刺激和损害,可增加药物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危险。乙醇还能抑制扑热息痛的排泄,若同时使用超剂量的扑热息痛,可引起严重肝坏死或肝昏迷,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致死。
另外,酒与吗啡、氢化吗啡、哌替啶等止痛药合用时,易产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